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节 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讲究这三大效益,但其意思可理解为:经济目标是主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是辅助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经济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高于经济效益,三者必须获得高度的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第一,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注意生态效益,要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山体、水体等更加优美,使植被覆盖率更高,使一些花木得到保护,使水质变得更加清洁,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等,由此可吸引来大量游客,从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二,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要注意社会效益,即对社会进步能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对人类的智力开发、知识的普及、思想教育、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等。合理开发的生态文化旅游应当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增长生态科学知识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也应注意经济效益,既包括开发者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保护区收益及当地居民利益。通过征收和提高入场费来增加保护区的资金积累,以及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或者直接把生态文化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作回馈金,反馈给当地居民,作为其牺牲传统生活方式的补偿。

河北生态文化旅游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变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增长模式,处理好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设“绿色旅游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旅游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和更高的要求。那种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保护环境的做法决不能在河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河北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经营,建设绿色体系。

绿色开发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在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设计中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在经营管理中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大力加强绿化美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倡文明旅游、卫生旅游。

生产绿色产品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上,主要是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如森林旅游),符合生态保护原则的人工产品 (如农业旅游),恶劣生态环境的产品(如沙漠旅游)等。只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都可以形成绿色旅游产品。

绿色经营主要体现在饭店经营中,创建绿色饭店、推广绿色消费已在国内悄然兴起,绿色饭店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优势,形成一种发展趋势。

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旅游产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下游。上游形成三个绿色体系,即绿色旅游工业体系、绿色旅游农业体系、绿色旅游交通体系。下游形成三个绿色体系,即绿色景区体系、绿色产品体系、绿色饭店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规划,加强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文化旅游的观念,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和培养一批新型旅游者,使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工作。旅游者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概念的加强,对经营者和管理者也会形成一种压力,由此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形成管理行为、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各项标准。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上,应努力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变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使生态文化旅游在促进环境优化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大的发挥,推动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