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新时期一种社会文化倾向,是人类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它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一系列变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回首过去,以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原始文化和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都没有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面对人类需要继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反向作用矛盾日益突出的新世纪,生态文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它将带来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它不仅包括人类在总结传统发展基础上提出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形态,而且还包括人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发明或制定的相关手段,如法律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因此,生态文化可以分为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为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生态伦理准则;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则是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而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生态价值观的有形体现,诸如生态主题公园、生态博物馆以及相关技术设备等,不仅反映着人类的生态价值观,而且展现着人类的生态环保成就和能力。广义的生态文化概念,是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把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创造和选择的新文化,并将带来一种新文明、新价值观——生态文明。人类从反自然的文化和人类统治自然的文化转向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类将依据“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来判定自己创造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方向,作为一种价值观、文明观,生态文化首先是价值观的转变,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从狭义的生态文化概念来看,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主要是指一种基于生态理念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主要是自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一系列的环境观念,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理论、生态政治理论、生态神学等,这些生态文化成果既表明了生态思维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表明生态文化,作为一股思想文化潮流,由于他所关注的是全球全人类的福祉,因此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
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高度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注重人对自然的姿态。因此,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创造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之后的第四种新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