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势分析
(一)种类齐全、品味突出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内环京津,东临渤海,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河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的地貌单元在分布上排列井然有序,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形逐级下降。地势高低相差悬殊,高原在1000~1500米,山峰在2000米以上,东南部平原地带,海拔大部分不足50米。渤海沿岸平原海拔多在10米左右,部分海滨平原海拔在5米以上。境内既有巍巍的高山,又有山间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又有广阔的平原;既有许多洼地,还有大量湿地,地貌类型比较齐全,类型特征也比较鲜明。这种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自然要素组合类型较好,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在全省地表总面积中,位于西北部的坝上高原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地表总面积的13%。坝上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平均海拔1200~1500米,地势高耸,起伏不大,呈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景象。高原上多湖、淖、滩、梁,有广阔的天然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河北省的山地主要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如果把丘陵和山间盆地计算在内,总面积约有1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地表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燕山山脉横亘于北部,呈东西走向,岩性复杂多样,山地因岩性不同而形态各异,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太行山脉在西部,其主体部分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河北省与山西省的天然界限。由于太行山脉地质条件复杂,使这里的地表形态千差万别。主体山脉海拔1000~1500米,小五台山位于太行山北端,海拔2882米,为河北第一高峰。这里水分条件较好,适于森林和多种生物生长,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太行山以东和燕山以南的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5.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地表总面积的30.5%。平原地区地势不高,海拔多在百米以下,低于50米的占绝大部分,是河北的粮棉主要产区。在河北平原上,分布着许多洼地,总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在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是河北平原北部低洼地分布中心,著名的白洋淀、文安洼和大洼就分布在这一带。在河北平原中、南部,滏阳河、子牙河与卫漳河之间的黑龙港地区,著名的大陆泽、宁晋泊、永年洼等洼淀就分布在这里。
另外,在河北省还有大量湿地资源。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它还为人类提供水和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河北省是一个缺水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少,但湿地类型多样,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均有自然或人工湿地分布,湿地总面积为11 0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9%。
河北省的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具有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是地质科学研究和普及的基地。
河北境内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在全国其他省份中是不多见的,这是河北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
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椴、珊瑚菜等。
丰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群落以及降水量分布的变化多样,使得全省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的1/4。其中以鸟类居多,约420余种,占全国的36.1%;兽类次之,约80余种,占全国的20.3%左右;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分别为8种和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兽类1种,鸟类17种),二级保护动物73种(兽类11种,鸟类62种)。另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79种,其中有两栖类3种,爬行类5种,鸟类71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褐马鸡,仅分布于河北小五台山及附近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
河北景观呈现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的特点,并产生多样性的组合资源,这种多样性的组合资源优势是全国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具有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的条件。
河北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荟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最具优势。为配合生态环境游,河北省曾推出了以下10项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见表2-5。
(二)璀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河北省文化历史悠久,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这里由征战到统一和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有丰富多彩的燕赵文化,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定都邯郸,荣辱兴衰数百年,而燕国则坐镇河北北部,称雄北方;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影响了河北深厚的文化积淀,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遵化清东陵与易县清西陵建筑精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明朝举全国之力,广修长城,万里长城横穿河北全境,长达2000多千米,河北省是长城途经距离最长、修筑最坚固、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形成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旅游资源。被誉为世界桥梁“鼻祖”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石家庄的隆兴寺、柏林寺、毗卢寺等22座寺庙驰名中外。
表2-5 河北省10项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建于清代康乾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又是当时除紫禁城外,历代清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重要地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被称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山庄所处之地,群山环抱,风景如画,是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千米,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五市,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河北省南运河沧州——衡水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直接联系,尤其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汇点”,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提升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也是推进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协调联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河北省文化建设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代以来,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抒写了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革命史诗。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大地是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著名的“百团大战”发生在河北,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位于河北涉县。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均在河北,最后逝于河北唐县。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奏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几千年积聚沉淀的燕赵文化成为河北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
(三)环绕京津的地域区位优势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内环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外环渤海,自古即是京畿要地,西倚太行与山西交界,南连山东、河南两省,北枕燕山与蒙古、辽宁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便捷的空间格局。河北作为京津屏障这种独特和地理位置,不仅使河北成为京津居民休闲度假、短线旅游的首选之地,而且成为疏散和分流京津国际、国办游客的理想之地。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的逐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河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河北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为:中国北方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调配中心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休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和二次能源基地;河北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产业聚集发展样板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京津对河北腹地的需求前所未有,河北谋错位发展将大有可为。河北应围绕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需求,形成强大的“反磁力”,使该地区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四)文旅资源组合优势
河北生态景观呈现自然与人文兼容的特点,生成多样性的组合资源,存在长城与大海、大海与山地、大海与平原、山地与平原、湖泊与平原、湿地与草原、皇家建筑与山林等景观的组合,河北不仅单个景观均有其特性,而将景观组合在一起更具有垄断地位。这种多样性的组合资源优势是环渤海特别是京津地区无法比拟的,具有开发复合型生态文化旅游的产品和条件。如秦皇岛山海关风景区从资源属性就有海洋、高山、长城遗迹纪念建筑、林地野生动物栖息地、避暑地等。
(五)多样性的文旅资源类别优势
自然地貌的多重组合和文化上的多元性,导致河北具有多样性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具备环渤海旅游资源中最奇特的景观组合,是中国各种资源的缩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进行分析,河北主要旅游资源涵盖自然、人文两个大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几乎涵盖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
(六)景观文化旅游反差优势
河北既有气势磅礴的长城、皇家园林、皇家陵寝等景观,也有水乳交融的独特地域风貌;既有壮丽的燕赵文化,也有蕴含浓郁的民俗风情;既有以沙漠戈壁为代表的干旱地区壮阔旷野的景观,也有以白洋淀为代表的湿润地绿色生态景观。不仅如此,河北的局部地域景观也存在巨大差异性,如张北地区浓缩着大漠、草原、湿地、湖泊、森林、高山等反差景观。这一系列景观的反差构成了河北景观的巨大吸引力。因此,游客都能对河北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独特的反差市场,表现为客源市场来源的地区差异性和游客对反差景观的追求占有较大比重,游客参与生态文化旅游的选择性大。
(六)大众旅游参与优势
河北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可参与性极强,尤其以海滨、沙漠为代表。秦皇岛的北戴河、南戴河,唐山的乐亭三岛等地浪流平缓,是大众可以参与活动(如游泳、滑沙),不像其他地区的海滨具有较大的惊险性。河北怀来的大漠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都可以游乐的沙漠,是大众游客可以亲密接触的沙漠,是可以探奇的沙漠,游客参与性极强,能获得极佳的旅游体验。
(七)民众参与和支持率高涨的优势
课题组做的调查中对“你是如何理解生态文化旅游的?”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口号,和一般的旅游没有区别”占3.23%;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就是到自然环境好的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占18.14%;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就是在旅游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不污染环境”占21.25%;认为“生态文化旅游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帮助当地居民脱贫及教育游客使其增强环保意识”占57.38%;“其他(请注明)”没有回答。在问及“如果生态文化旅游要实现其四大功能:保护、旅游、教育、扶贫,您认为可能做到吗?”认为肯定能够实现的占48.61%;认为“很大可能实现”的占23.19%;认为“可能性很小”的占19.45%;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占8.75%;在“您能在旅游过程中自觉保护环境吗?”的调查中,“肯定能做到”占73.72%,“基本上能做到”占17.56,“不能做到”仅占8.72%;在对“您对游玩中一些游客的行为如何看待?比如:乱扔垃圾,随便采摘、虐待小动物等”调查中,回答“管理和维护环境是保洁工人的责任,游客既然花了钱,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仅占9.73%,“保护环境是所有人的责任,游客更应该爱护当地的资源”的占86.29%,“不好说”的占3.98%。“你对河北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有何看法?”调查中支持比例为82.23%,无所谓的占10.06%,反对的占7.71%;在“你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开展对自然或人文环境有什么影响?”的问卷调查中,环境卫生变好占92.31%、没影响占2.83%、变差占4.86%;空气质量变好占87.03%、没影响占6.15%、变差占6.82%;噪声变好占84.59%、没影响占8.75%、变差占6.66%;森林景观变好占76.04%、没影响占1.17%、变差占22.79%;居民生活变好占91.21%、没影响占2.13%、变差占6.66%。由此可以得出民众支持率比较高,有民众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有民众的参与能为河北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动力支撑。
(八)旅游圈的建设基础正在扎牢的优势
河北正在加紧与周边省市进行旅游合作建设,通过环渤海、环京津、环省会3大旅游圈的建设,构筑京津石、京承秦、京津秦、京津保、京保张及京承张6大旅游 “金三角”板块,打造红色旅游、中华始祖、长城精绝、皇家胜迹、健身休闲、滨海度假、多样生态、商务会展、滑雪旅游9大产品系列100项重点工程。其中红色旅游要围绕西柏坡、冀南、冀中、冀东、冀北等五大红色旅游区的建设,打造“一个革命圣地,一条黄金走廊线、5大旅游区、10条精品线路”,将河北省建设成全国红色旅游强省。这些优势条件在全国其他省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必将为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据统计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河北省特别推出了绿色生态之旅、红色革命圣地游、皇家园林之旅、蓝色海滨之旅、白色体验之旅五大特色之旅。河北省20大精品项目见表2-6,河北省10大体育健身旅游项目见表2-7,河北省10大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见表2-8。
表2-6 河北省20大文物精品项目

http://www.hebeitour.gov.cn/ (略有编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表2-7 河北省10大体育健身旅游项目表

http://www.hebeitour.gov.cn/ (略有编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表2-8 河北省10大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表

http://www.hebeitour.gov.cn/ (略有编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九)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优势
高铁:截至2019年年末,河北省高铁通车里程达1335千米,省内主要的高铁有石太客专、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津秦高铁。津保高铁。石济客专、京沈高铁(承沈段)、京张高铁(含崇礼支线)、张呼客专、张大客专、京雄城际(2020年底竣工)。
铁路:河北境内有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原线、京包线、京通线、京承-锦承线、京哈线、津山线、津霸线、石太线、石德线、邯济线、邯长线、唐曹线、丰沙线等,除京承-锦承线外,均已实现(或在建)电气化。这些铁路贯穿南北,沟通东西,不仅是河北省交通运输的骨干,而且已成为北京与全国各地联系的重要纽带。每到旅游季节,从北京到河北承德、秦皇岛北戴河、野三坡等知名风景区都开通有旅游专列,为出门游玩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公路:高速公路网络的日趋完善,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起到了基础作用。河北高速公路网密度不断加大,到2019年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475千米,实现石家庄、北京、天津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多路联通,中心城市半日交通圈覆盖所有设区市,相邻设区市实现便捷连接。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97万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9万千米。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河北省经济发展带也由过去以京广铁路沿线为主转向沿南北、东西纵横方向综合发展。
水运:河北省东临渤海,海岸线长487千米,海运条件十分便利,有6个港口: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秦皇岛新港、秦皇岛秦山港和神华黄驿港,截至2019年年底,总通过能力达到11.1亿吨/426万标箱。
航运:河北省目前有6个民用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秦皇岛北戴河国际机场、邯郸机场、唐山三女河机场、张家口宁远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2019年河北机场集团运输生产稳中有升,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315.5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5.4万吨,保障航班起降12.3万架次。
2017年7月,河北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建设一条全长838千米的“国家1号公路”,由草原天路、京承皇家御道、张承高速、御大公路四条道路组成,塞罕坝、承德避暑山庄等世界级风景区群将被串联起。随着张承高速和御大公路的建成通车,“京承皇家御道”在丰宁大滩与张家口沽源及“草原天路”实现顺畅连接,使张承携手共建河北坝上“千里景观大道”成为现实。
河北省海、陆、空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