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借力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契机,以“华北明珠——白洋淀”为示范引领,建立数个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区积累政策、体制、机制、科研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性经验。各地要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工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按照国际水准将这些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旅游保护区。用经济手段控制客流量,真正建成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旅游保护区,培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动力。加强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景点建设,对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要按照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的标准进行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论证,树立具有河北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品牌,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一体化的市场营销,最终成为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的顶尖精品。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引进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兴办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龙头企业。
二是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积极鼓励支持从事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在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中介、生态文化旅游信息产业化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增加环境产品应用,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信息发布系统。研究探索支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创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改革试验区。
四是在抓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要强化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重要性的营销宣传,增加营销宣传投入,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和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合作,大力宣传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让越来越多的市县成为生态文化旅游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