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通过调研发现,文化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够。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突破以下主要制约因素。
(一)对自然旅游资源过度依赖,文化旅游开发不够深入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如果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河北并不占优势。我省生态旅游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与江南山水、青藏高原、大漠风情相比,显然河北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依托充分的人文资源,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将成为发展河北旅游业的优势所在。河北不乏燕赵名人、民间文艺资源,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人,比如缺少国内国际知名的节庆、主题公园、演艺产品等高端旅游项目,使得旅游资源较为单一,这是制约旅游业成为河北支柱产业的一大瓶颈。
(二)生态文化旅游缺少精品,产业聚集效应没有放大
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一项带全局性、综合性的总设计书,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从总体上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也是指导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证。由于缺乏宏观政策层面的科学规划,各市在旅游开发方面,出现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局面,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关系,对全省文化要素的发掘、整合严重不足,旅游品牌少,尤其缺乏具有产业聚集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旅游大品牌,个别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客源供给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所设计的精品线路不够突出, 缺少与京、津等周边旅游资源的错位互补和竞合发展。
(三)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缺乏竞争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者对旅游需求、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均应提供保障。但通过调查发现,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在一些生态景区有时会出现公路堵车现象,尤其在旅游旺季购物中心、星级宾馆和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了制约河北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中餐饮业服务质量与停车场的规划管理是相对突出的两个方面。
(四)燕赵文化品牌开发不够突出
旅游业做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就要讲究品牌。河北省的旅游品牌能够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底气,我们认为来自于燕赵母体文化,燕赵历史名人资源是个宝库,但对河北的名人文化品牌建设挖掘不够。拿雄安新区来说,所辖区域是一方文化宝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鲜明,被誉为“燕南赵北的文化高地”。乾隆帝曾将白洋淀与西湖相比,写下“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诗句,但知道此诗的人少之又少。对燕赵文化的挖掘未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来带动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文化旅游融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运营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近些年,河北省的燕赵名人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历史名人的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著作、故居等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
(五)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有待加强
我省拥有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和京杭大运河4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剪纸、皮影两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做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大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等工作方面,还存在相对薄弱环节,保护、管理资金上也存在不足。善于识别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潜在价值,通晓旅游经济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文化旅游工程建设,把文化遗产变为旅游资源打造出文旅产业的人才相对短缺。
(六)对文物保护利用不尽合理
河北文物遗存相对较多,其中也不乏精品和极品,为此,应适当恢复一些知名度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较大、资源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并努力提升其文化含量。由于文物遗迹等文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相对落后,存在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一些文物遗迹曾遭到过毁坏、湮没的命运,如卢龙县的桃林口关城和附近长城被毁就是证明,由于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已残破不堪。1976年,当地居民因急于修复被地震震坏的房屋,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建筑材料,便以当地长城砖砌房墙、砌院墙、砌猪舍。如今所见桃林口村的房屋,70%全部用长城砖垒成。由于桃林口关城和长城惨遭破坏,长城的容貌只能从墙体内部剩下的一些碎石和泥土中隐约可见。虽经文物部门和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村民幡然醒悟,但悔之晚矣,其代价相当惨痛。垒砌在民房中的长城砖,应拆下来归还国家,但拆的过程又是对长城砖的第二次破坏,不如留存下来,将长城民宅(游客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民宅”)视为长城历史的一部分。桃林口村民对长城的保护意识提高后,对以前损坏长城的行为深感愧疚。村民在新建的村部广场上自立《知耻碑》,以“不知”的悔过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