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开发,生态文化旅游熠熠生辉

四、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开发,生态文化旅游熠熠生辉

(一)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现状

地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主要是游览和考察具有一定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这些地质景观通常不但具有观赏价值,也可以用来进行学术研宄和科普教育,故而地质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旅游和科研的热点。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地质公园19处其中世界级2处,国家级11处,见表2-4。总面积253.5万亩。沙漠公园3处(均为国家级),面积10.67万亩。从微观上看,我省地质旅游资源丰富,不同区域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植被覆盖和气候条件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奇峰怪石、悬崖陡壁、峰峦重叠、激流飞瀑,既有大量的岩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还分布了丰富的古生物资源和代表性的地质剖面,涵盖了多种地质遗迹类型,广泛分布了近10余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堪称一座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各地地质结构和形成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孕育了地质景观的瑰宝。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也是一处处绝佳的科普宝地。

表2-4 河北省国家(含世界)地质公园名录11处

续表

1.丰富的自然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交相辉映

河北省地质旅游地开发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集中分布在“两山、两片、一线”上。地质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及山前弧带上;最具价值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地密集于邯邢、秦皇岛两片和京广沿线,具有显著的区内分布特征。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如野三坡和白石山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部位,是中生代燕山运动隆起后,又经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地和丘陵。其地貌表现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冲洪积平原,分布着河谷、阶地、洼地、沙丘及河谷滩地等地貌。白草畔生态旅游区、野三坡综合旅游区、白石山拒马源峰丛瀑布旅游区显得格外靓丽。再比如嶂石岩是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典型地质构造,园区由122个主要地貌、地质遗迹组成,最为典型的是嶂石岩地貌和元古界长城系砂岩中的层理与层面构造,类型发育齐全、形态典型、保存完好,可称为地质遗迹的天然博物馆。尤其为嶂石岩的命名地,具有极高的地质、地貌科研、教育和科普价值。旅游资源极具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2.多数地质公园得到较好的开发和管理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开展区域旅游开发与整合,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地质公园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但是旅游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众多旅游胜地在高峰期出现人流过大,景区景观遭受严重破坏。甚至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与国土、旅游、建设等多部门有关,我省多数地质公园成立了管理机构,如“赞皇县嶂石岩地质公园管理处”,为县政府直属单位。其主要职责为:管理园区122个主要地貌、地质遗迹。园区内人文景观较丰富,有历史文化景观、槐泉寺、 圆通寺、玉皇庙等古寺庙;连结冀晋的古驿道;吉日癸巳碑、千佛碑、嶂石岩摩岩等古碑刻;明末古军寨、北魏古长城等古军事工程等。民俗文化景观有嶂石岩式民居、地方民俗文化现象。随着对文化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对园区内码头、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维修。

3.建设地质公园的宗旨得到初步贯彻

建设地质公园的宗旨有三项:一是保护地质遗产和自然环境;二是用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三是用以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我省所建国家地质公园看,地质公园在推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地质公园中,修建了地质博物馆,开发了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教学实习和研学旅行项目,充分发挥了这些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向大众提供地质学、生态学等基本科普知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将这些地处偏远的地质遗迹转换成有科学内涵和经济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提高这些地区旅游的档次和水平,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科学指导,保护地质遗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地质公园已成为我省旅游业中一支以科学旅游为特色的新军,在提升我省文旅形象,促进文游业健康发展上已初显成效。地质公园在公众中的影响日益提高,各地建设、申报新的地质公园的热情日增,这显示了地质公园的强大生命力和光辉的前景。

(二)我省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河北省地质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地质旅游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总体而言,缺乏旅游价值高、旅游区位好的世界级地质公园,截至2019年年底,只有与北京房山联合申报成功的涞源白石山、涞水野山坡世界地质公园。

1.粗放式的开发经营模式不利于潜能的发挥

我省地质公园的分布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地质旅游资源多位于山区腹地,内部交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大。在部分地质公园各个景点之间虽然相距不远,但是区域内的路况条件较差,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由于其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和植被覆盖、降雨等因素,在中低山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对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存在一定的影响。由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省起步较晚,其主要开发项目集中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上,对地质旅游资源的潜能发挥一般。在向游客宣传普及有关地质环境、地理生态、水文生物等科技旅游活动开展方面,深度挖掘不足。

2.挖掘文化内涵和娱乐营销的资源价值不足

我省有些地质公园在进行目标市场地位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目标不够明确,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公园内的旅游项目和主要内容单调,没有考虑游客在欣赏这些留存下来的地质遗迹的同时,还需要享受地质公园带给他们的文化、娱乐方面的价值。对地质奇观为主的地质公园挖掘“鬼斧神工”的深度不够,如对地质公园中的某一地质造型,缺少文化故事、传说的策划,对游客难以形成吸引力。

3.旅游纪念商品研发水平有待提高

出于地质旅游的特殊性,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同时游客也会产生对相关旅游纪念品的购买需求,开发旅游纪念商品同样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向游客介绍地质公园,是与游客交流的有效平台,但地质公园在开发一系列旅游纪念商品这一环节还有待提高。

4.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不足

地质公园依靠的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是需要人们保护的。因此,地质公园要想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就必须做好旅游促销,面对丰富的旅游产品竞争,更应该做到促销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营销攻势,以引起各类旅游者的兴趣。但地质公园的促销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效果一般,大部分省外游客对河北省的地质公园知之甚少。

5.地质生态文化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地质公园旅游热的不断升,推向旅游市场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要求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讲解员、导游人员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复合型知识背景,但由于地质生态旅游在国内兴起的时间较短,一些景区讲解员或导游不能在知识和技能上完全适应高质量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面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种“心有余而学不足”的受限感,难以使游客达到理想的旅游效果。

6.公园地质博物馆展出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

公园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存在的重要标志,是向游客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一些公园地质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太专业。照搬教科书、专业术语成堆、文字冗长乏味,普通游客很难看懂,也很难吸引游客。

二是展岀形式呆板,缺少参与互动场景,不能体会普通游客除求知外,还有求美、求奇、求乐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是博物馆位置设置失当。少数馆址因不在游客聚散场所和主要游路上,使游客不便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