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以神木扶桑和松柏生命神树为象征符号的树神崇拜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本身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表现出宗教性、世俗性等复杂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神树崇拜由最初的对纯粹自然神的崇拜慢慢发展到具有丰富的世俗意义和象征意义,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年代的积淀,特别是进入汉代以来,随着升仙思想的泛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树木身上寄托了越来越多的功利目的,而汉画像以它丰富的图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信仰。

汉代之前,我们对汉民族神树崇拜的习俗更多地停留在文献记载和道听途说上,到了汉代,大量汉画像的出土为我们具体研究、分析神树崇拜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图像比起文字来更接近人类审美的本源。人类视觉的造型,往往是审美的。”[97]神树形象在汉代人的世界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汉代人在神树身上寄托了他们长生升仙、生命永恒、子嗣众多、宗族繁盛等众多的象征意义,这众多的象征意义通过神木扶桑、松柏生命树这一符号表现了出来,反映了两汉文化的丰富性和世俗性。汉代是一个“视死如生”的朝代,神树以它丰富的内涵,让人们对它寄予厚望,它既是生命永恒轮回的不死树,又是借以升仙的天梯,它还具有“宗”的作用,巩固家族,联系子孙。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汉画像神树形象及其丰富意义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命和生存关怀的叙述是别的文化难以超越的,这种关怀融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于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穿越时代的特性。从人类诞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于生命及生存的关注,经过长久的积淀,最终形成了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民俗生命观,这种生命观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朝代人们的心底,并通过不同的形式执着地表现出来,汉画像中神树形象的刻画就是汉民族生命观的集中反映。

神树崇拜在现代社会已渐行渐远,然而奇诡、雄浑、浪漫、壮丽的大汉王朝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底。

(作者 刘宇)


[1] 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图像时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2] 蒋英炬,《汉代画像“楼阁拜谒图”中的大树方位与诸图像意义》,载《艺术史研究》(第6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4]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5] 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220页。

[6]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8页。

[7] 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载吕祖谦《宋文鉴》(卷七十六),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二(第一三五〇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版,第786页。

[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9]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载《汉画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10]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4页。

[11] 郭璞注,《山海经》,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2] 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13] 吕不韦,《吕氏春秋·顺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135页。

[14] 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2页。

[15]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6] 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17] 班固,《白虎通》(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18]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3页。

[19] 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2页。

[20]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8页。

[21]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8—209页。

[22] 李立,《神话视域下的文学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317页。

[23]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5页。

[24]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25] 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2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27] [德]汉斯·比德曼著,刘玉红等译,《世界文化象征词典》,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28]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29] 刘宝楠,《论语正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7页。

[30]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8—119页。

[31] 余冠英译注,《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32] 余冠英译注,《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33]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0页。

[34] [德]汉斯·比德曼著,刘玉红等译,《世界文化象征词典》,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240页。

[35] 郭璞注,《山海经》,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8页。

[37] [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87页。

[38] 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版,第117页。

[39] 〔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8页。

[40]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0页。

[41]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04页。

[42] 班固,《白虎通》(卷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5页。

[43]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神异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44] 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玄中记》,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6页。

[45] 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玄中记》,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5页。

[46]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1页。

[47]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48]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拾遗记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496页。

[49] 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50] 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79页。

[51] 刘宝楠,《论语正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7页。

[52] 〔唐〕徐坚,《初学记·木部·松第十三(叙事)》,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页。

[53] 〔唐〕徐坚,《初学记·木部·松第十三(叙事)》,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页。

[54] 班固,《东观汉记》(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9页。

[55] 转引自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56] 程树德,《论语集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6页。

[57]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8—119页。

[58]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三),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84页。

[59] 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60] 班固,《汉书·眭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59页。

[6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荆楚岁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3页。

[6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05页。

[63] 〔北齐〕魏收,《魏书·高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08页。

[6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49页。

[65] 〔唐〕徐坚,《初学记·木部·桃第三(叙事)》,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页。

[66] 刘康德,《淮南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5页。

[67]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搜神记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68]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搜神记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69] [法]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页。

[70]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71]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页。

[72] [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8页。

[73]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74] 〔晋〕葛洪,《抱朴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9页。

[75] [美]E·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76]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5页。

[77] [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0页。

[78] [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99页。

[79] [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00页。

[80]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81] 郑先兴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82]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45—546页。

[83]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3页。

[84]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85]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86] 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87] 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88] 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89] 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90]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26页。

[91]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页。

[92] [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93] 周国兴,《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第9—10页。

[94] 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95]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6页。

[96] [德]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页。

[97]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