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图的分布及种类
汉画像石中的狩猎图所占比重较大,数量较多。目前,笔者已整理出150多幅有关狩猎的画像石及拓片,主要集中在陕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见论文后附录),众所周知,汉画像多集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以来,“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1]。虽有夸饰,但也可体现出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再加上汉代的厚葬之风,这势必为汉画像石的发展与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狩猎图的分布
由附录狩猎图统计表可知,陕西的狩猎图数量最多,大约有70多块,主要分布在榆林市、绥德县、神木县、米脂县等。《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2]陕西一带历来是汉与匈奴等民族相邻与杂居之地。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比中原。但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通往北方边塞的必经之处。从西汉实行戍边军队屯田的政策以来,多年的大量驻军和移民大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陕北、晋西北地区所流行的砖石混合结构和仿砖石混合的画像石墓墓室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画像石的配置规律,即全部画像石都分布在墓门、后室门或耳室门的门楣、门柱和门扉部位。一般在门楣上刻画有车马出行、祭祀、狩猎、神灵异兽等图像。[3]
《中国画像石全集》卷5中有31块涉及陕西的狩猎图像,其中28块是刻在墓门门楣上。《陕北汉代画像石》[4]中有41块狩猎图,其中34块是刻在墓门横额上的。如图7-1,田猎队伍十分庞大,图中十多个猎手个个强悍骁勇。有持矛刺中大熊的、射中狐狸的、持戟与虎搏斗的、拉弓射箭的、撒网捕鸟的,被围的飞禽走兽,或狂奔乱跑仓皇逃命,或木然呆立不知所措。[5]充分表现出田猎中最激烈精彩的情景。

图7-1 陕西米脂官庄墓门楣画像(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5图40)
山东有近50块狩猎图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嘉祥、微山、平邑、滕州及肥城等,其中《中国画像石全集》卷1、卷2和卷3中共有25块,《嘉祥汉画像石》[6]中有11块,《微山汉画像石选集》[7]中有4块。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此。东汉时,政府施行“举孝廉”制度,将“孝悌”列为选拔、任用官吏的最重要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厚葬的疯狂发展。[8]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汉画像石。这里的狩猎图画像一般分为多层,常和东王公、西王母或车骑出行综合在一起。李发林先生总结: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的地理、经济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条:一是多山的地区;二是靠近流沙和湖畔的地区;三是较宜于畜牧狩猎的地区。《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了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有可能是用鹰捕捉兔子或其他小动物。《抱朴子·祛惑篇》中说到的奇禽异兽,如果把它作为畜牧狩猎经济的反映,也就不足为奇了。[9]如图7-2-1,图像共分为五层:第一层,西王母正面端坐,左右各一跽献仙草者……第五层为狩猎图,左边一人执棒牵狗,右边一人扛毕,一人扛弩,兔等猎物被围在中央。[10]在图7-2-2中,图像也分为五层:第一层,西王母端坐于中央,第五层为狩猎图。
![]() |
![]() |
图7-2-1 西王母、玉兔、云车、狩猎画像 | 图7-2-2 西王母、仙车、公孙子都暗射颖考叔、狩猎画像 |
江苏的画像石相当多,关于狩猎题材的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徐州。山东与其相邻的江苏一带,是两汉时期经济、文化极为繁荣的区域之一。这一带是农耕、盐业、铁业和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汉高祖刘邦祖籍江苏徐州,两汉共18代诸侯王及其子孙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大规模的坟墓,当时设立的许多王侯封国及社会上出现的大量豪门贵族,为汉画像石的兴盛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河南有20多块狩猎图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南阳和唐河县,《中国画像石全集》卷6中有12块;《南阳两汉画像石》中有11块。南阳是东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东汉时南阳有“帝乡”“帝都”之称。这里云集着大量的皇亲国戚,众多的将相臣属亦出自此地。因此,有“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之说。南阳有关山之险,其人口众多、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其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是著名的交通要冲和工商业繁华的都会,而且是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盐铁论》描述其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当时发达的冶铁业为画像石兴起、发展作了重要的铺垫,加上当时的厚葬风俗,从帝王将相到达官显贵,上行下效,竞相攀比。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画像石,狩猎图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如图7-3,画面左上端刻一猎者,双手荷毕,跨步欲网猎物;前有两只獒犬飞奔追击一鹿;右有二骑者,扬鞭催马奔驰于猎场;中间一人,一手抓兔,一手执捶敲击猎物。[11]画面形象、逼真,动感很强,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狩猎场面之中。

图7-3 畋猎(采自《南阳两汉画像石》图135)
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汉画像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代史实及美术史料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当然,能有如此宏富的伟大作品,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还要有充沛的山石资源作基础,更不可忽略的是两汉时期疯狂演绎的厚葬风俗。汉人认为:只有孝亲才能忠君,而丧葬是否隆重,是孝与不孝的一个重要标志。[12]尤其自东汉武帝时,厚葬之风席卷整个社会。汉武帝曾下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13]以至于“子为其父,妇为其夫,竞相仿效”[14]。除了大建墓室,还在墓室的装饰上大做文章。因此,在那个尚武重祭的年代,会有大量的狩猎图画像出现,俨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二)狩猎图中的狩猎种类
上古时代,狩猎是人们最重要的生存手段和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此,渔猎及狩猎盛行了很长的时间。人们捕获了猎物后,食其肉,衣其皮,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我们的先辈原先用双腿追获野兽,后来借助了速度飞快的马匹,又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地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以及野马的驯养,使得狩猎越来越便捷。随着社会的进步,工具的不断发展,狩猎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从相关的汉画像石狩猎图中可以看出狩猎者常借助猎车、猎马、猎犬、猎鹰、弓箭及罗网等工具,猎手们采用了狩猎、射猎、围猎、渔猎、巡狩等方法,下面分类说明:
(1)狩猎。狩猎活动又称田猎(田通畋)、畋猎、羽猎、校猎等。《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蒐、苗、狝、狩四季田猎的名称是由于田猎方式不同而得来。据《周礼·大司马》的叙述,仲春“蒐田”用火,仲夏“苗田”用车,仲秋“狝田”用网,仲冬“狩田”用车徒列阵围猎。[15]田猎还是一种礼制,《礼记·仲尼燕居》曰:“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16]每逢秋天,天子亲自参加田猎,教人以战法,《礼记·月令》云“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司徒搢扑,北面誓之。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17]。如:图7-4-1至7-4-4田猎图,这些图片中猎人或在平原或在崇山峻岭中,或骑马,或借助猎犬等进行追赶猎物。图7-5校猎图,河南唐河针织厂墓出土,图上刻一勇士,面部毫无恐惧之感,前推后挡与二只猛虎搏斗,下刻一勇士持矛欲向猛虎刺去,右一人作双手上扬状。汉代帝王出猎时,士卒背负带羽毛的箭跟随,称为“羽猎”。《汉书·扬雄传上》:“其十二月羽猎,雄从。”目前,笔者还没见到汉画中单独名为“羽猎”的图像,其他的较多。

图7-4-1 田猎图 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局部)

图7-4-2 田猎图(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6图153)

图7-4-3 田猎图(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6图180)

图7-4-4 田猎图 山东嘉祥县城南嘉祥村出土

图7-5 校猎图(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6图9)
(2)射猎。射猎是汉画像中常见的图像。弓箭的发明和运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恩格斯所说:“弓矢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18]从射猎的武器不同来分:有弓射、弩射、弹射、弋射等,射手们还使用了箭、矛、戟、毕、矰、缴等工具。从射姿分有立射、仰射、骑射、跪射、步射等,如图7-6-1至图7-6-3。汉画像射猎图中弓射、弩射、弹射的特别多,在此不赘述。且看弋射图,弋射,即在射鸟时,为了可以将被射中的鸟拉回,使其不会带箭逃脱,在短箭末端系上细丝。《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注曰:“弋,缴射,谓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如图7-7:南阳市靳岗出土的一矰缴图,画面上方刻一对飞鸟。下方有两名射手。一人以缕系箭而射,一鸟被箭坠落。另一人一手操弓,一手抓被弋获的鸟颈。

图7-6-1 围猎野牛(左者仰射,右者骑射)河南南阳市王庄汉墓出土

图7-6-2 田猎图(跪射)河南南阳市王庄汉墓出土

图7-6-3 射牛图(步射)河南南阳市靳岗汉墓出土

图7-7 矰缴(采自《南阳两汉画像石》图9)
(3)围猎。狩猎者有单骑狩猎,也有结伴围猎。对付凶猛狡猾的野兽,有时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从而也体现了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图7-1,米脂官庄墓门楣画像,十多个猎手一起围追堵截野兽,场面甚是壮观。再则,绥德墓门楣画像,图7-8-1中,画面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狩猎图,画面上九个猎手骑着骏马奔驰,有的转身回首,有的俯身向前,皆引短弓,箭矢在弦,瞄射猛虎或奔跑的鹿群。画面左上角一野牛中箭倒地。右面,猎手们跨奔马,拉满弓围堵追射一只老虎,老虎被吓得惊恐万状,木然呆立,仰首不知所措。还有一人手执弓箭,左脚着地,左腿曲蹲,右腿作脚蹬弩机射箭之势[19]。图7-8-2中六名骑士持弓围猎野兽,把围猎的紧张场面表现得惟妙惟肖,野兽的迅疾、猎手的勇猛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图7-8-1 陕西绥德墓门楣画像(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5图148局部)

图7-8-2 陕西绥德县画像石墓门横额(残)原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4)渔猎。汉画像石中的捕鱼图有钓鱼、网鱼、刺鱼、叉鱼、罩鱼、鱼鹰捕鱼等。捕鱼者有在水榭上,有在大桥下。《易·系辞下》曰:“作结绳以为网罟,以佃以渔。”《史记·货殖列传》曰:“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20]《诗经·小雅·无羊》云:“牧人乃梦,众维鱼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21]郑笺曰:“鱼者,众人之所养也,今众人相与捕鱼,则是岁熟相供养之祥。”鱼为庶人之常食,故庶人祭祀亦用之。《国语·楚语上》也云:“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22]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有几块画像石,见图7-9-1至图7-9-4,四幅图中均有水榭人物,水中有人摇橹划船,船上有人在弯弓射鸟,有人在拉网捕鱼,旁边还有人执叉刺鱼,有人用鱼罩罩鱼,水榭里及大桥上均有很多人在观鱼。
![]() |
![]() |
图7-9-1 | 图7-9-2 |
![]() |
![]() |
图7-9-3 | 图7-9-4 |
图7-9-1至7-9-4(采自《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8、38、39、40)
(5)巡狩。据《尚书·舜典》载,从舜时起“五载一巡守”[23]。即为了考察各地方诸侯的政绩和公德等,每五年,天子都要亲率百官、侍从外出巡狩。此制度一直沿用,类似于今天的上级下来考察。天子浩浩荡荡的人马在巡狩途中兼及行猎,既可耀武扬威,又可解决军旅供需,还可以进行娱乐及军事操练。《宋书·志第五礼二》曰:“古者天子巡狩之礼,布在方策。至秦、汉巡幸,或以厌望气之祥,或以希神仙之应,烦扰之役,多非旧典。唯后汉诸帝,颇有古礼焉。”[24]秦汉在原有的射猎等内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五德三统”,甚至“谶纬”等学说观念。因此,在汉画像石中有巡游畋猎图,如图7-10-1、图7-10-2:图中刻有骈马轺车,车上各树华盖,车内各乘坐驭夫和一尊者。车前有多排导骑,后有多排驺从,充分体现了尊者出行的宏大气场,最后还有骑射手回身弯弓射一猛虎。

图7-10-1 巡游畋猎(采自《南阳两汉画像石》图130局部)

图7-10-2 巡游畋猎(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6图168)
当然,这些狩猎方法并不是独立运用的,更多的是交错使用,猎手们会根据具体的情形,比如:狩猎的时间、狩猎的地点、参猎的人员分布、动物的大小及多少、动物的所在位置及姿势,再根据所带工具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狩猎方式及手段。但无论如何,从每一幅狩猎图上,都能体会到猎手们娴熟的动作、矫捷的身姿、强健的体魄以及石工精湛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