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汉代是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艺术上,出现了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汉代的百科全书——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挖掘。目前我们的研究尚未成熟,与其博大精深相比,还只是九牛一毛。

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分别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渊源及流传演变、牛郎织女神话的“图—文”互释研究以及汉画像中“牛郎织女”图像蕴含的文化意蕴探究,从具体的图像入手,对图像进行阐释,分析图像的象征世界,以期从表层到深层,从图像出发探索人类文化的奥秘。

基于此,再联系学术界牛郎织女神话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对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的未来研究做出如下拓展空间的预测:

第一,重视对“牛郎织女”图像的研究,特别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对相关的画像做出梳理、总结。整理汉代以后的有关“牛郎织女”的图像资料以及文献材料,对图文的比较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对“牛郎织女”神话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汉画像“牛郎织女”画像虽然彰显的只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隐喻汉代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而,研究汉代的民俗文化,了解汉代人的农耕信仰、婚姻制度等社会文化,以及汉代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理想追求,是十分重要的。汉画像艺术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其美学意义在于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使人摆脱死亡的威胁,生活在一个审美的幻象中,使无常的人生具有了宇宙论的意义。因而研究汉画像中“牛郎织女”的图像必然要放入汉画像研究的整体范式中,从其总体特征的宇宙象征主义图式方面找寻基点和寻求突破。例如比较汉画像中“牛郎织女”图像与其他诸神,如西王母与东王公、伏羲女娲等。通过分析对比,从而总结出其中的相异与相通之处,进而深入探讨汉画像中神话故事的深刻内蕴。

第三,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研究必然要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而形成一种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整体认识,打破各自为营的研究园囿,在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之上,寻求共同的增长点。

第四,加强对“牛郎织女”神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的探讨,以及加强如何承载民族精神方面的研究。重视地方传说和传说的地方性,保护好民间传说的传承价值。关注地方传说本身,更要比较不同区域内的同类传说,从对比研究中挖掘出支撑地方传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

我们通过对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的考释和研究,初步窥视了汉代的社会文化以及汉代独特的艺术风貌。当然,牛郎织女的图像仅是浩瀚的汉画像中的一个代表,博大精深的汉画像世界需要我们及后人付出更多的热情与努力,不断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作者 陆婧)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2页。

[2] 〔唐〕孔颖达等,《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2页。

[3]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3页。

[4] 章启群,《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秦汉思想骤变的缘起》,《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165页。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7]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8] 洪淑苓,《牛郎织女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18页。

[9]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352页。

[10]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11] 〔清〕纪昀篆修,《四库全书·唐开元占经》(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613、656页。

[12] 〔唐〕孔颖达等,《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2页。

[13]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4页。

[14]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1页。

[15]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0页。

[16]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17]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10页。

[18]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页。

[19]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20] 洪淑苓,《牛郎织女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27页。

[21] 胡厚宣,《殷代的蚕桑和丝织》,《文物》,1972年第11期。

[2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页。

[23]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90页。

[24]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185页。

[25] 〔汉〕戴德传,〔清〕李调元注,《夏小正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18页。

[26]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27]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169页。

[28]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29] 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30] 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31] [瑞]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2页。

[32] 牛天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

[3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5页。

[34] 朱存明,《论中国古神话在汉画像中的表现》,《兴大中文学报》,2010年第27期。

[35]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川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36]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0—331页。

[37] 〔汉〕戴德传,〔清〕李调元注,《夏小正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18页。

[38]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10页。

[39]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129页。

[40]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页。

[41]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页。

[42]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43]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5页。

[44]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1页。

[45] 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46]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47]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6页。

[4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1页。

[49]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50]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3页。

[51]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52] [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著,戴勉编译,《芬奇论绘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53] 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54] [美] 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8页。

[55] 赵宪章,《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56]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5页。

[57]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58]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59] 赵宪章,《语言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60] 高小康,《文与图:从空间再现到空间分裂》,参见赵宪章主编《文学与图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61]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见张觉《韩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92页。

[62] 〔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4—285页。

[63] 潘秀通,《电影的空间观》,《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

[64]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65] [美] 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66] 高小康,《文与图:从空间再现到空间分裂》,《文学与图像》(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67] 郑文惠,《文学与图像的文化美学——想象共同体的乐园论述》,台北:里仁书局2008年版,第11页。

[68] 关永中,《神话与时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版,第209页。

[69]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70] [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59页。

[71]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72] [英]沃尔特·佩特著,张岩冰译,《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插图珍藏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73]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6页。

[75]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3页。

[76]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页。

[77]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21页。

[78]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62页。

[79]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7页。

[80]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4页。

[81] 袁阳著,《生死事大——生死智慧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8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第36页。

[83]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84]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85] 郭霭春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86] 〔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45页。

[87] 关永中,《神话与时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版,第119页。

[88] 陈江风,《天文与人文——独异的华夏天文文化观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95页。

[89] 郑文惠,《文学与图像的文化美学——想象共同体的乐园论述》,台北:里仁书局2005年版,第42页。

[90]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91]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5页。

[92] 〔晋〕葛洪,《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93]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4页。

[94]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44页。

[95] [英]鲁惟一著,王浩译,《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96]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3页。

[97] 韩玉祥主编,《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页。

[98]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4页。

[99]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1页。

[100]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1页。

[101]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页。

[102]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6页。

[103]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22页。

[104]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34页。

[105] 赵毅衡主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0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07] 郑文惠,《文学与图像的文化美学——想象共同体的乐园论述》,台北:里仁书局2005年版,第53页。

[108] [罗]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09]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10]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111] 关永中,《神话与时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版,第37页。

[112] 郑文惠,《文学与图像的文化美学——想象共同体的乐园论述》,台北:里仁书局2005年版,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