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汉画是汉代产生的独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上承原始神话时代的原始思维,下开人的时代的审美精神。汉画像中的乐舞则表现了汉代人独特的审美观。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是艺术早期的典型代表。舞蹈是人的生动韵律的表现。在原始信仰中,舞蹈有通神的巫术价值。汉画中的舞蹈图,含有文化原型的深刻内涵。巫师通过舞蹈打破了肉体和精神的界限,灵魂使加速运动的肉体摆脱掉自身的负重而产生快感与欢乐,从而变成生活在人间和仙界的双重人物。他们能在人间翩然举步,也能在神界飘飘欲仙,与整个自然宇宙合为一体,本于世俗的舞蹈就有了神圣性。
狂欢化精神是一种快乐的哲学,人必有一死,当汉代人发现生死之间的矛盾之后,就用狂欢的舞蹈忘却死亡的恐惧(哪怕只是暂时的),从而获得一种精神超越和心理满足,在狂欢舞蹈中获得生命的充盈,从而尽情欢乐,获得肉体的解放、思想的再生。狂欢化的目的是人类摆脱宗教的控制,回到民俗的生存上去,达到沉醉和沉迷,达到忘我境界。汉画中的舞者的创造精神使死神在艺术所创造的境界中隐遁,从而带来生命的狂欢聚会。乐舞狂喜动作的自我陶醉使得皈依者至少在狂欢体验的瞬间片刻进入神秘主义所追求的身心愉悦的沉醉境界,在忘我的状态与非自我的状态中相结合。
汉画像中的乐舞就体现了梦与醉的结合,它把死亡的恐惧转化为艺术的美。梦境以美的面纱掩盖人生的悲剧本质,使人生获得无限性,实现同物我、齐生死的理想,即“梦中千载,世上一日”。艺术的本质之一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生命冲动的表现,它追求生命永恒和生命自由的美妙境界,反抗死亡和追求不朽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死亡来临时,人所持的是敢于抗争的态度和勇于超越的精神。毫无疑义,它是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对永生的追求,对死亡的抗拒与超越意识的体现。这种对死亡的超越欲望反映了人类不屈从于生命毁灭的必然性法则的抗争精神与死亡抗争,表现了汉代人的悲剧精神。正是人们知道了死亡的威胁,生命终于要化为虚无,于是才在狂欢化的歌舞形式中达到超越死亡的欢乐世界,以瞬间的欢乐抗拒永恒悲剧的降临。
(作者 顾颖)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裒舞形,与工同意。”刘师培认为:“舞从无声,巫舞叠韵。古重声训,疑巫字从舞得形,即从舞得义。故巫字并象舞形。”(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7页)陈梦家以为,“舞巫既同出一形,故古音亦相同,义亦相合,金文舞无一字,说文舞无巫三字分隶三部,其于卜辞则一也”。(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杨向奎认为在甲骨文中“无”(舞)字本来就是巫,也是种舞蹈的姿势。(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常任侠先生也认为“巫”和“舞”是一字的两种写法。(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王克芬先生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否认巫人是我国最早的舞蹈家。(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但是史料和文物都已证明“无(舞)字就是巫”,这一点已经得到学术界公认,本文赞同这种说法。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4] 欧建平,《人体魔术——舞蹈》,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5]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6页。
[6] [英]乔·弗雷泽著,刘魁立编,《金枝精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7] 孙作云,《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画像石墓雕像考释》,《河南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8] 刘建,《宗教与舞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9] 钱茀,《傩俗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第9页。
[1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38页。
[11]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三,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84页。
[12] 《云岌七签》引唐人辑《轩辕本纪》云:“帝周游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令次妃嫫母监护于道,因以嫫母为方相。”《三教搜神大全》云:“开路神君乃是《周礼》之方相氏是也。相传轩辕皇帝周游九垓,元妃嫘祖死于道,召次妃好如监护,因买相以防夜,盖其始也。俗名险道神,一名叶陌将军。”常任侠根据张衡《西京赋》中“蚩尤秉钺,奋鬣被般”等语,推测“蚩尤和方相,大傩和角抵,有深切的结合”。(常任侠,《关于我国音乐舞蹈与戏剧起源的一些考察》,《人民戏剧》1950年第l卷6期)陈多在《古傩略考》一文中,对蚩尤与方相氏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方相、蚩尤,其实一也”,“方相的原型只能是蚩尤”。(陈多,《古傩略考》,《戏剧艺术》1989年第3期)
[13] 顾朴光,《方相氏面具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第3期。
[14] 萧兵,《面具眼睛的辟邪御敌功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5] 唐楚臣,《广汉三星堆文化探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2第4期。
[16] 冯其庸,《关于傩文化》,《人民日报》1997年10月18日,第七版。
[17] [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知寒等译,《面具的奥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18]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礼仪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21页。
[19] 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128页。
[20] 曲六乙,《傩魂》,《四川戏剧》,2001年第3期。
[21] 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22] 费秉勋,《中国神秘文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168页。
[23] 卜键,《建木与建鼓》,《文献》,2000年第4期。
[2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25] [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26] 刘敦愿,《汉画像石上的针灸图》,《文物》,1972年第6期。
[27] [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5—62页。
[28]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8页。
[29]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8页。
[30]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8页。
[31]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3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礼仪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21页。
[33] [英]哈弗洛克·蔼理斯著,徐钟珏、蒋明译,《生命之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5页。
[34] 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35]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98页。
[36] 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页。
[37]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载《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38]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载《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39] [苏联]巴赫金著,佟景韩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导言》,《巴赫金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40]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载《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页。
[41]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4页、第113页。
[42]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载《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43]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4页、第113页。
[44]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45]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页。
[46] 崔华、牛耕,《略论汉代出土文物中的滑稽形象及其表演艺术》,《南都学坛》1998年第5期。
[47] 《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5页。
[48]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9—468页。
[49] [德]沃尔夫冈·凯泽尔著,曾中禄、钟翔荔译,《美人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50]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51]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8—589页。
[52] 傅起风、傅腾龙,《中国杂技》,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8页。
[53] 刘成纪,《形而下的不朽——汉代身体美学考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54]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55]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
[56] 邓廷良,《巴渝舞考》,《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57] 邓廷良,《巴渝舞考》,《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58] 孙世文,《汉代角抵戏初探——对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的考察》,《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59] 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页。
[60] 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页。
[61]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62]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63]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64]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65]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66]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67]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68]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69]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70]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71]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7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81—1283页。
[73]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249页。
[74]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75]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76] [英]哈弗洛克·蔼理斯著,徐忠珏、蒋明译,《生命之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页。
[77] 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78]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268页。
[79]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80] 刘师培,《原戏》,《国粹学报》,1907年第3期。
[81] 周华斌,《巫傩面具与戏曲脸谱——兼论中国戏曲脸谱之发生》,《民族艺术》,1994年第4期。
[82] 〔梁〕萧统,《昭明文选》,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70页。
[83] 〔晋〕葛洪撰,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84]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著,《巴蜀舞蹈史》,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8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86]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87] 汪景寿,《中国曲艺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88]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89] 关莉,《汉代乐舞百戏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南都学坛》2007年第3期。
[90]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2页。
[91] 周到,《汉画与戏曲文物》,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92] 高梓梅,《从汉画中的乐舞百戏看曲艺的发生》,《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3] 关莉,《汉代乐舞百戏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南都学坛》,2007年第3期。
[94]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0—171页。
[95] 费秉勋,《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9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97] [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向死而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页。
[98]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99] 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
[100] 费秉勋,《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101] 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102]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103] [德]卡尔·亚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104] [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向死而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5页。
[105]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06] 郭璞注,《山海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第30页。
[107]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108]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109] 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选自《傅孟真先生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52版,第1—201页。
[110] 刘成纪,《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11] 刘成纪,《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12] 张玉芬,《论中国人的死亡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3] 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
[114] [美]余英时著,侯旭东译,《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15] [德]海德格尔,《讲演与论文集》(1959年德文版),第151页。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206页。
[116] 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17] 叶秀山,《世间为何会“有”“无”?》,《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18] 余平,《论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及其阐释学意义》,《哲学研究》,199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