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汉画像石艺术是汉代社会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上承楚文化之浪漫情操,下开魏晋之艺术先河。汉画像中的狩猎图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生活、军事、娱乐、祭祀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史实依据。
为数众多、内容丰富的汉画像狩猎图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南南阳等地。这些地方当时的农业、手工业或是盐、铁业比较发达,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物质上的富足,为画像石的建造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再加上浓郁的厚葬之风、“举孝廉”等升官进爵的制度,使得汉画像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汉画像中狩猎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狩猎、射猎、围猎、渔猎、巡狩等,充分体现汉代人勤劳、纯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智慧,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从远古至汉代,人们一直重视祭祀活动,到汉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坟墓艺术的画像石,当然有一定的祭祀意义。为了表示对祭祀的虔诚,实现自己的愿望,祭祀者总要为祖先及神灵提供一定的肉类祭品,即牺牲,这些牺牲品除了家养的牲畜,就是靠狩猎获取。这或许也是狩猎题材画像石比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汉代,射还是一种礼制,它是进行选士、考验贤者的一种方法,甚至成为士进入仕途的一种重要途径。
琳琅满目的汉画题材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现实生活,比如狩猎图。狩猎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狩取的猎物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之需。可是,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们解决温饱之后,还会想着寻欢作乐,尤其对于达官显贵们,狩猎便是他们茶余饭后很刺激的消遣活动,汉代天子甚至还建有专门的皇家猎场——上林苑。但是,在汉代,周围总有一些戎狄入侵,为了保证大一统的专政,国家必须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狩猎就是一种很好的军事操练活动。狩猎者可以把猎物假想为敌人来进行各种搏击训练。
画像石作为一种石上杰作,显然有一定的艺术性。从汉初到汉末,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造型艺术也从开始的稚拙逐渐向成熟发展。它的刻绘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阴线刻、阳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充分体现了石工们高超、娴熟的技艺,狩猎图的构图方式也因地域、习俗、材质等的不同而有差别,有对称统一,有分层配置,还有独立成幅等。
汉画像狩猎图不仅具有一定的祭祀性,还有其现实性和艺术性。当我们走进汉画像世界,欣赏精美的画作,体味曼妙的石上史诗,感受着触手可及的两千多年前的艺术作品时,不得不被汉代人精彩的生活所打动,被汉代石工的勤劳、聪慧所折服。我在研究汉画像狩猎图的过程中,时常有穿越时空,穿越到汉代体验一下金戈铁马的冲动。
(作者 顾乐红)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56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12页。
[3]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4] 李林等,《陕北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6] 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马汉国,《微山汉画像石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9]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10] 俞伟超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11] 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12] 朱存明、安宇等,《淮海文化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1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页。
[1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4页。
[15]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1页。
[16] 杨天宇,《礼记译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6页。
[17]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18] [德]恩格斯著,张仲实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3页。
[19]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20]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73页。
[21]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81页。
[22] 〔春秋〕左丘明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33页。
[23] 〔唐〕孔颖达等,《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页。
[24]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5页。
[25]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1页。
[26]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87页。
[27]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26页。
[28]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35页。
[29]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
[30]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89页。
[31] 熊铁基,《秦汉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4页。
[32]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42页。
[33]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67页。
[34]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28页。
[35] 熊铁基,《秦汉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5页。
[36]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910页。
[37]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篇》,《诸子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页。
[38]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页。
[39] 〔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8页。
[40]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68页。
[4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2页。
[42]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541页。
[43]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542页。
[44]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83页。
[45]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83页。
[46] 顾乐红,《试论汉画像石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大众文艺》,2012年第21期。
[47] 陈昆麟、孙淮生等,《山东东阿县邓庙汉画像石墓》,《考古》,2007年第3期。
[48]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帛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21页。
[49]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2页。
[50]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7页。
[51] 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06页。
[52] 彭林注译,《仪礼·大射仪》,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63页。
[53] 彭林注译,《仪礼·大射仪》,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63页。
[54]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3页。
[55]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6页。
[56]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7页。
[57]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58]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22页。
[59]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60]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3页。
[61] 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5—293页。
[62]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257页。
[6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15页。
[64]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5—306页。
[65]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66]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139页。
[67]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72页。
[68] 陈戍国,《秦汉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6页。
[6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东方朔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47页。
[70] 《公羊传·桓公八年》何休注:“牛、羊、豕三牲曰太牢。”《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羊、豕曰少牢。”由于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7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页。
[7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页。
[73] 《春秋穀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4页。
[74]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0页。
[75]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1—43页。
[76]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7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78]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62页。
[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4页。
[80] 〔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7—68页。
[81] 〔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8—69页。
[82] 陈爱平,《从马王堆文物看汉代饮食文化》,载《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8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151页。
[84] 〔汉〕叔孙通撰,孙星衍校集,《汉礼器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17页。
[85]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65页。
[86]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9页。
[87]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88]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89] 艾延丁、李陈广,《试论南阳汉代画像中的田猎活动》,载《汉代画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
[90] 〔晋〕葛洪,《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91]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页。
[92] 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中国军事史·西汉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93] 孟世凯,《商代田猎性质初探》,载《甲骨文与很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9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礼仪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3页。
[95]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
[96] 陈戍国点校,《周礼·地官小司徒》,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2页。
[97]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3页。
[98] 吴成国,《中国人的礼仪生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99] 〔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67页。
[100]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1页。
[101] 〔元〕郝经,《续后汉书》列传第七十六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155页。
[102]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91页。
[103] 班固,《汉书·袁盎晁错传》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1页。
[104] 傅惜华编,《汉代画像全集》二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51年版。
[105]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3页。
[106] 李贵龙、王建勤主编,《绥德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07]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精粹·邹城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
[108] 顾森,《谈汉画的艺术研究》,见杨絮飞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序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09]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9页。
[110]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111]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112]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113]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114] 顾森,《秦汉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115] 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116] 滕固,《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载《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7] 1965年,李发林先生在《考古》第4期,发表了题为《略谈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及其分期》一文,提出了汉画像雕刻技法的前八种;1989年,又在《中原文物》第1期,发表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问题补谈》一文,其中又增加了一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即第九种:多层次斜平雕。
[118] 杨伯达,《试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4期。
[119] 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