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研究

第四章
汉画像“牛郎织女”图像研究

汉画像是汉代的艺术奇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精神、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联系。“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引起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感叹。汉画像中“牛郎织女”图像的出现,是该神话形成的标志。

神话不仅是关于神怪叙述的故事,而且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呈现着一种流动的意象。由于宗教观念、民俗信仰、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牛郎织女”神话经历了雏形期、形成期以及演变期。由于每个时期都深深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中,因此形成了不同时期“牛郎织女”神话的诸多不同特征。“牛郎织女”神话,起源于上古先民的星辰崇拜,“牵牛”与“织女”原是天上的星辰,隔银河相望。人们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的经验,将情感寄托于天上的星辰。因而“牵牛”“织女”逐渐由星辰而神格化、人格化,演变为人世间的男女,这反映了汉代人的自然观、宇宙观以及人生观等。

语言与图像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两种符号,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图像具有直观性,属于空间艺术,语言相对抽象,属于时间艺术。二者有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在同一文化背景中,在形象再现的基础之上,在共同读者的存在基础上达到转换、相通。运用图文互释的理论来阐释“牛郎织女”神话,旨在通过对图像与语言两种不同形式的符号进行比照对话、合力互补,从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的符号系统中深入探讨“牛郎织女”神话的文化内蕴。

“牛郎织女”的画像深深植根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与汉代的耕织信仰、生死观、宇宙观密不可分,只有理清汉代的精神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读懂具体的画像,才能真正理解“牛郎织女”神话的内涵,也才能挖掘隐匿于深处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