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汉画像“泗水捞鼎”取材于秦王在泗水打捞周鼎的真实事件。几千年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且多有文人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史记》《水经注》等古籍的记载更加引起了后人对此事的重视。以“泗水捞鼎”为主题的汉画像数量繁多,画面精美,且多集中在山东地区。笔者认为图像不仅是视觉上的表达,更展现了汉代人对世界整体性、综合性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汉代的文化发展、政权变更,以及百姓对秦朝暴虐统治的强烈不满。此外,汉画像“泗水捞鼎”多应用于墓葬之中,寄托了墓主希冀可以升仙的美好愿望。
本章以汉画像中的“泗水捞鼎”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记载和图像的分析,笔者发现汉代人对待秦王打捞周鼎而不得持一种赞同的态度。“鼎”自古以来就是权力的象征,秦王捞鼎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然而,由于受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和“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汉代人对于暴政失德的秦王捞鼎不得的事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是上天的一种政权变更的预示。
汉画像“泗水捞鼎”图像运用于汉代人的墓葬中,主要体现的是“升仙”功能。它的功能是从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上生发出来的。“天人感应”、祥瑞学说、升仙长生思想以及东汉“谶纬神学”对汉代人的影响颇深。受此影响,长生升仙成了大多数汉代人的毕生追求。汉代人把“泗水捞鼎”图像由秦王捞鼎的原意转换成了墓主希冀“弃鼎得龙、驾之升仙”的寓意。因此,汉画像“泗水捞鼎”图像多为汉代人用于墓葬之中,与其他图像一起共同表达“升仙”的主题思想。
(作者 杨静)
[1]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6页。
[2] 〔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注,《水经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404页。
[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56页。
[4]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委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5]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6] 刘炜东,《汉画像——传递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美术学刊》,2010年第1期。
[7] 张燕,《汉画像砖石的文化背景与审美个性》,《美术研究》,1999年第3期。
[8] 杨爱国,《不为观赏的画作:汉画像石和画像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9]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4页。
[10] 赵雷,《从汉赋与汉画的比较看两汉审美心理》,《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2]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5页。
[1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056页。
[14] 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56页。
[15]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6] 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9页。
[17] 柯工,《“九鼎神话”与中国古代艺术的非公共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8] 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19]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页。
[20]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21] 朱乃诚,《中华龙:起源和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9页。
[22] 黄中业,《汉高祖刘邦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23] 黄中业,《汉高祖刘邦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129页。
[24]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1页。
[25]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5—246页。
[26]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27] 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6页。
[28] 〔汉〕王符,《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9页。
[29] 〔晋〕皇甫谧等,《帝王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30] 〔宋〕罗泌撰,陆费达总勘,《路史·后纪三》,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第68页。
[31] 李宗桂,《汉代思想的理性审视》,《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32] 王兴国,《贾谊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33] 张同利,《九鼎传说与秦汉都城》,《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34] 王冉,《试论汉代文化思想传播控制的主要特点》,《新闻传播》,2009年第5期。
[3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18页。
[36] 邓乔彬,《论汉代的宗教思想、社会生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7] 张实龙,《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38]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39]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页。
[40] 郭炳利,《武氏祠画像石中的历史故事》,《广西艺术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
[41]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42] 刘宗贤、蔡德贵主编,《当代东方儒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
[43] 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50—51页。
[44] 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08页。
[45] 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17页。
[4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31页。
[4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39—440页。
[48] 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41—242页。
[49] 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齐鲁学刊》,2010年第4期。
[50] 赖非《山东汉代画像石榜题》一文第124页最早提到榜题为“孙武”,并谓其为隶书,有浓厚篆意。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第59页和《中国画像石全集》卷2图版说明第6页都从之,解释为“孙武”二字。但是细读《中国画像石全集》卷2的图版(图版18)和《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第144页,发现榜题第一字右侧笔画简单,不像“孙”字的右旁,反比较像“孔”字。第二字两种拓本都不清楚,看起来似乎像“武”,但是如果拓片上“武”字的“弋”部分不是笔画而是椎拓时石面纹路所造成,则此字不排除是“子”字。且经邢义田先生与杨爱国先生的原石拓片对比后,证实了“弋”部分确是石面裂纹,但是“子”字部分原石已破损严重,难以确辨。孔子见老子是泗水一带经常出现的画像题材,前后脉络清晰可考。而孙子与老子难以联系。所以,这个榜题本文暂时主张应释作“孔子”。
[51]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9页。
[52] 〔汉〕陆贾撰,王利器注,《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页。
[53] 〔汉〕陆贾撰,王利器注,《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3页。
[54] 〔汉〕班固撰,张永雷、刘丛译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52页。
[55] 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论仙》,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页。
[56] 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至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57] 季宏、朱永春,《汉画像升仙图中斗拱的文化意义解读》,《建筑与文化》,2008年第1期。
[58]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08页。
[59]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18页。
[60] 黄展岳先生在一杂记中曾以“移花接木”形容。参黄展岳(丰州)《考古杂记》,原刊《考古与文物》3(1983),收入《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改题为《汉画升鼎图》,第579—582页。
[61] 战国时,策士张仪曾大言:“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史记·张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99页)
[62] [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5—69页。
[63]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19页。
[6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20页。
[65] “乘龙凤者为墓主夫妇”参照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
[66] 郭向平,《汉代画像砖石中的社会现象初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7] 王治理,《王充及其文学思想》,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6页。
[68] 〔梁〕僧祐撰,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9页。
[69] 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3页。
[70] 刘德增,《凤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9期。
[7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页。
[72]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9页。
[73] 〔宋〕罗泌撰,陆费达总勘,《路史》,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第217页。
[74] 孙怡村,《从汉画看百戏与舞乐的交融》,《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75]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36页。
[7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0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