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人物服饰概论
汉画像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用图像的形式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更是难得的艺术品,体现了中国人创造美与欣赏美的能力。服饰,是从古到今不可忽视的话题,它随着人们的存在逐渐发展成熟,各种各样的服饰为我们展示了每个时期的服饰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体现着一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风貌,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服饰也成为后人研究当时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特征的重要资料之一。汉画像中的人物服饰是反映汉代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受到传统文化以及画匠们对服饰还原程度的影响,更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研究汉画像,是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研究汉画像中的人物服饰又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生活民俗、艺术、审美等各方面的真实面貌。
(一)汉画像人物服饰与汉代市井生活
汉代文化博大精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根源之一。汉代服饰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由于时隔久远,流传下来为今天所能见的服饰并不多。这使现代人通过汉服去研究汉代文化具有一定的困难,更不要说是系统、深入的研究了。汉代流传下来众多保存非常好的汉画像,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包罗万象,人物形形色色,场面各有不同,人物服饰也丰富多彩。因此,可以说汉画像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汉代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汉画像中的人物服饰因为是与当时的时代气息紧密联系的艺术品,更能很好地反映当时的社会。
汉画像是指汉代留存下的绘画或者说是雕刻画,包括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工艺装饰画等。汉画像是汉代最重要的艺术品,不仅体现在它对社会历史、民俗的真实记载,还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汉画像是汉代生活最直接的反映,也是最完整的反映,当时的汉画像就像是今天人们的照片、日记,或者说比这些更为重要。当时,人们作画,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拥有,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纪念的和想拥有的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墓葬中的画像作为人存在的最后证据,它的存在反映了整个社会生活。常任侠在《东方艺术丛谈》一书中说:“汉画可以说是汉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所表现的事物,包括着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劳动与不劳动、主与奴的两个阶级,生动地画出了当时社会的诸形态……”[1]其实,汉画就是民间的艺术,它反映了民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汉画反映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对于服饰的还原应该还是较为具体的。皇室贵人、贩夫走卒各类人的服饰在汉画像中都会有所展示,如宫廷艺人的服饰或飘逸或庄重,武士军官的服饰或简洁或利落,等等。而服饰又是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以及人们对于美的要求。衣食住行,衣为首,人的生活时时刻刻与服饰联系在一起,我们研究汉画像人物服饰,从这方面来看研究的就是整个汉代社会生活。
汉画像石可以说是汉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材料特殊性,大多数汉画像石都保存得比较完整,今天研究汉画像的大部分资料就是来自画像石与画像砖。在这些画像石中有许多反映汉初“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汉代逐渐繁荣起来之后人们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2]经济上的富裕必然催生了思想上的安逸和享乐。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如果没有读书做官治天下的愿望,那么作为普通人来说,他们的追求就会表现在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与个人生活的喝酒玩乐。比如江苏邳州陆井乡庞口村汉墓出土的“悠闲生活图”(图2-1),就是表现愉快热闹的生活的代表。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一间屋子,屋子中有四个人,其中两个应该是男女主人。男主人在与客人博弈,女主人在闲聊。图中还有庖厨的场面,并有侍者在捧送食物。另外还有杂技演出活动。最下面是一列车马正在出行。这幅作品整体感觉结构比较严谨、交待比较清楚。讲的大概是客人来访,招待客人的场面,主人应该非常喜悦。从图中人物服饰可以大致看出,屋中人穿着袖子宽大的直裾长袍。

图2-1 悠闲生活图 江苏邳州陆井乡庞口村汉墓出土
江苏徐州贾汪区青山泉汉墓出土的“温馨家庭图”(图2-2)描绘的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图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妻子正将孩子送给丈夫,孩子和父亲都张着双手。屋外停着马车,似乎是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刚从外面回来。图中洋溢着一份浓厚的专属于家的温情。画像的上部分还画有瑞兽,似乎是衬托画面表达的喜悦之情。这是汉画中比较少的表现家庭的画面,十分珍贵。画中男女的穿着也都是当时汉服的普遍样式,宽袍大袖,服饰线条鲜明,流淌出优雅端庄的气质。汉画像中除了表现生活之趣的,还有表现温馨亲情的。

图2-2 温馨家庭图 江苏徐州贾汪区青山泉汉墓出土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上最珍贵的礼物,孩子骤然夭折,对父母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河南南阳市东郊李相公庄出土了一幅画着儿童玩耍和歌舞庆赏场面的画像石,并伴有墓志。从中可以得知这块画像石是父母为了悼念五岁时夭折的许阿瞿而制作的。
河南南阳东关李相公庄汉墓出土的许阿瞿画像(图2-3),画面最上方的左面坐着长襦总角的许阿瞿,在他的身后,有一个穿着长衣的人,坐着给他扇凉,这个人可能是他的母亲。前面还画有三个儿童,他们可能是阿瞿玩伴。这些孩子都梳着双髻,穿着肚兜、裤衩之类的衣服。三个孩子一人在玩小鸟,一个拉着木制的玩具车,最后面一个拿着一个木鸠车。阿瞿似乎也想玩,一条腿已经站了起来。画面充满童趣。画上还有歌舞杂技的场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乐伎者的穿着,跳盘舞的女伎头梳双髻,长袖飘飘,穿着有裆的长裤,长袍至膝。这些应该都是阿瞿平时最爱的东西,他的父母希望这些可以继续伴着他,即使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份亘古不变拳拳的爱子之情,也会为之感动。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对汉画像石极其重视,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又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3]。汉画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管是走亲访友、祭祀祭拜、吃喝玩乐。因为汉画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对人的寄予,而人总离不开生活。所以大多数汉画像人物的地服饰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服饰也大多直接来源于汉代人的现实生活。

图2-3 许阿瞿画像 河南南阳东关李相公庄汉墓出土
(二)汉画像人物服饰与汉服的关系
各时代的人们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实物载体和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服饰。类型不同的考古资料,会从不同侧重点去反映当时的服饰。俑用的是三维立体的服饰表现,可以从服饰的前后左右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出服饰的具体形式。但由于俑一般都是用模具制造的,所以在表现上缺乏个性,制造出的东西往往千篇一律。壁画和帛画注意到服饰个性差异的重要性,在绘制的过程中也较好地突出了这一点,并且绘画的形式能够出色地表现出服饰的色彩、纹饰等细节部分的情况。但它们不容易保存下来,现在发现的可供审美研究的数量比较少。而画像石却不同,不仅数量较多,内容也非常丰富,而且在艺术上表现简练,线条化和轮廓化情况较多,是研究汉代服饰很好的历史遗存。汉画像是研究汉代生活的重要材料,但汉画像人物服饰与汉代现实人物服饰究竟是否可以画等号?我们都知道这中间还是有微妙的差别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接等同于生活,它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对生活进行再加工,除非是完全写实的艺术。所以汉画像人物服饰与汉代现实人物服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汉服是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参考来源
汉画像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有描绘历史人物的,有表现喜庆吉利的故事的,有表述鬼神信仰的,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关于祭祀礼仪的,还有关于装饰图案的,等等。但总的来说,汉画像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只有两类:一是来自生活,二是来自想象,而想象归根结底也来自于现实。如汉画像石当中的伏羲与女娲以及祥瑞之类的神兽等图像,都能找到现实人物的影子。
汉画是研究汉代民间社会生活重要的实物遗存,汉代民间生活在汉画像中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汉代的艺术创作比如说绘画一般都是以写实为主,某些与神话、鬼怪等超现实主义题材密切相关的作品有浪漫主义的精神,但人物服饰也源于现实。所以,在以写实为主的艺术创作下,反映汉代现实生活题材的汉画像能很好地反映汉代人的真实的生活场景,画像中的服饰,也都能较好地反映汉代当时的服饰风貌。河南南阳汉墓出土侍女图(图2-4)展示的人物服饰,体现出了人物的优雅和服装的美。

图2-4 侍女图 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另外,从一些诗词歌赋中,也可以捕捉到描绘汉代服饰的零星信息。汉代傅毅《舞赋》中有写道:“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体如游龙,袖如素霓。”[4]这些描述虽然带有某些抒情成分,但依旧能够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轻飘飘的罗衣、长长的袖子、比较宽大的裙子,以及展现出的飘逸灵动的风度。这在汉画像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如河南南阳卧龙区麒麟岗出土的踏鼓舞(图2-5)。图中女子长袖曳地,微微前倾,身姿异常曼妙。

图2-5 踏鼓舞 河南南阳卧龙区麒麟岗汉墓出土
汉代时,女子偏爱露髻式发型,一般都在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大抵是因为高髻可以使人的身材显得修长而有风韵,符合汉时天人合一的审美标准,故在当时很受欢迎。有童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说明女子的这种发式在当时的流行盛况。河南南阳汉墓出土两名头梳高髻的侍女(图2-6)在很多其他的汉画中我们也能看到梳着高髻的女子。

图2-6 侍女图 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汉画像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陕西绥德墓门左立柱局部耕牛图(图2-7)、山东曲阜韩家铺村汉墓出土的观戏图(图2-8)等。在当时写实主义绘画方法的创造下,能够最真实地还原现实生活。它的服饰刻画,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服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服饰、社会文化都有积极的作用。

图2-7 耕牛图 陕西绥德墓门左立柱局部

图2-8 观戏图(局部) 山东曲阜市韩家铺村汉墓出土
2.汉画像人物服饰是汉代现实人物服饰的艺术加工
艺术总是对事物的再次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所以,虽然汉画像人物服饰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代表汉画像服饰与现实生活中的服饰一模一样。汉画是一种自由的艺术,有写实的功能也有想象的空间。作品的最后形成有着一定的变数。
现在发现的比较多的汉画像都是刻画在能够经久不腐的石、砖上,这些画在创作时,一般是由工匠刻在上面的,当时的工匠在一定程度上还充当了画家的功能,又叫“画匠”。但这些工匠和画家却是不一样的。他们一般先拜师学艺,基本功练好之后,师傅会再教他们一些“程式”的东西。让他们掌握一些物体的普遍画法。这样的话,工作时就可以省掉很多时间和力气,非常方便。对于以雕刻为生的工匠,这种便捷的方法无疑很受欢迎。据说当时他们还发明了“粉本”,就是按照图样的线条用针刺在一种皮革之类的薄片材料上,形成密密麻麻的针孔。要画的时候,只要用黑灰敷在对象物体上擦拭,上面就会形成轮廓。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虽说汉画像一定程度上记录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对汉代社会的直观反映,但汉画像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汉画像中的人物服饰有些显然只是遵照程式的基本画法,宽袍大袖,虽可以看出大概,但细节性不强。
汉代,画家们作画一般采用的还是“平面画法”,就好像汉服也是平面剪裁一样,立体的思想在当时还未流行开来。所谓“平面画法”就是在画画时只表现你看到的这个面,像人的影子就是平面的。但虽然只画平面,画家们却能很好地抓住物体的特征,让人能一眼辨识出来。平面画法选取特定的角度,用线条将所看到的物体的轮廓描绘出来,并在轮廓里面尽量勾画出一些细节,使之丰满。河南洛阳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这个拱手揖拜的“作揖图”(图2-9),画面上的人只是勾画出了线条,但看的人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么,虽然只有线条,但整体感觉栩栩如生。

图2-9 作揖图 河南洛阳汉墓出土
这种画法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立体画法开始出现,但平面画法依然存在并与之并行发展。作为平面艺术,汉画像已经做得很不错,在人物造型、多角度组合、构图以及若干细节的处理方面,都已处理得很完美,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原来面貌。因为点与面、一面与全面差得不止一步。
汉画像的描绘虽然展示的是现实生活的情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复制现实生活画面。拿画像石举例,画像石一般是墓葬艺术品,都是人们对一些生活片段的记录和向往,当时的情景可能是画匠听完口述之后创造的。他们偏向的只可能是对事件的某些程度的还原,至于服饰的还原,应该不太精确。或者它们就只是画匠根据汉代一般人的穿着画出来的,不具有太多的历史性的参考价值,再加上艺术创作者临时的发挥,最后人物的服饰还有可能只是件艺术品,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见到过的。比如这个河南洛阳出土的“射鹿人”(图2-10)。他上身穿着袖子只到手肘的紧身短衣,下身穿着裤腿只到膝盖的紧身短裤,短衣的襟口和短裤的裤腿部位均有刺绣。这种服饰在汉画像中十分少见,与所了解的汉代的着衣风格也不太相符,不知道是不是在画匠的后续加工下形成的。

图2-10 射鹿人 河南洛阳汉墓出土
所以,可以说是在历史的和人文的因素下,汉画像中的服饰与汉代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的服饰并不等同。汉画像中的服饰远远没有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服饰那么丰富,汉画像中所表现的服饰应该是一种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的服饰,而不是一个个历史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