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我国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当时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所以酒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的发展。两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进步,粮食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酒业生产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全国各地有很多关于这一题材的汉画。它跨越了千余年的历史,记录了我国汉代酒文化的一些栩栩如生的形态,为我们研究汉代酒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画像石全集》(8卷)全书共收录1918幅图,其中“宴飨图”(含拜谒宴饮图、饮食起居图、庖厨图、乐舞百戏图)共计69幅;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南阳汉代画像石》一书共计收录南阳汉画543幅,其中“宴飨图”共计27幅。由此可以看出两汉酒文化的繁盛之貌。
中国的酿酒业相当发达,至汉代,酿酒技术较之前朝有了很大的进步,酒具品种更是花样繁多,给人一种流光溢彩的印象,这些都在汉画像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是今人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宴飨图”的民俗内容非常丰富,从中可以挖掘出一些两汉民俗活动中的酒礼和酒俗,可以看出,酒已经成为汉人招待宾朋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必备品,可谓是“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是特殊的商品,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汉代在不同时期颁布了多项禁酒政策。但是在施行禁酒政策的同时也出现了弛酒的现象,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法律自身的不完善和统治阶层的特权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酒和礼俗之间的特殊关系。
酒以一种物质媒介的形态,反映出了建立在宗法和礼教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即汉代酒文化最难以抹煞的便是由酒调和的酒德意识,它既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又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沉淀下了一份共同的德行追求。以审美判断来审视汉画像中的酒文化,可见汉代酒文化蕴含着浓重的悲剧精神,此后借酒浇愁、寄酒为迹则成为中国文人酒文化的常态。
综上所述,可见汉代社会生活中炽烈的酒风现象在汉画中表现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是汉代民众对酿酒、饮酒文化进行刻画和记载的体现,又是酒文化赖以传承的历史背景的再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汉代民众的观念和思想,承载着沉重而丰厚的人文精神意蕴。
总之,汉代画像所表现的汉代酒文化堪称博大精深,本文虽然力图全面地进行探讨,但由于水平所限,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未尽,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各家对汉画像的研究兴趣,并能够对从文化角度研究汉画像做些许有益的探索。
(作者 郭春燕)
[1] 张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论》,《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5页。
[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83页。
[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63页。
[5] 龚廷万、龚玉、戴嘉陵,《巴蜀汉代画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图18。
[6]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图15。
[7] 夏亨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8] 转引自孙机,《汉代物质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页。
[9] 〔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散不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353页。
[10] 《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11] 杜金鹏、焦天龙,《中国古代酒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12] 〔汉〕张衡,《西京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0页。
[13] 杜金鹏、焦天龙,《中国古代酒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14]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汤家岭西汉墓清理报告》,《考古》,1966年第4期。
[15] 赵人俊,《宁波地区发掘的古墓葬和古文化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4期。
[16] 黄展岳,《汉代人的饮食生活》,《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1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4页。
[18] 王振铎,《论汉代饮食器中的卮和魁》,《文物》,1964年第2期。
[1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2页。
[2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0页。
[21]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2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5页。
[23] 孙机,《汉代物质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61页。
[24] 俞伟超,《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25] 王振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文物》,1963年第2、4、5期。
[26] 孙机,《释“清白各异樽”》,《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27] 唐兰,《长沙马王堆汉轪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文史》,1980年第10辑。
[28]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29] 徐州市博物馆,《论徐州汉画像石》,《文物》,1980年第2期。
[3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9页。
[3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48页。
[32] 孙机,《汉代物质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75页。
[33]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96页。
[34] 王长启,《西安北郊发现汉代墓葬》,《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35] 孙机,《汉代物质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72页。
[36] 汝阴侯墓出土者见《阜阳双谷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附表2,《文物》,1978年第8期;茂陵一号冢1号陪葬坑出土者见《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图17、18、20,《文物》,1982年第9期。
[37]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3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38页。
[39]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40]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版,第13—14页。
[41]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96页。
[42]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图16。
[43] 龚廷万、龚玉、戴嘉陵,《巴蜀汉代画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44] 徐利红,《从“巫术祈祷图”看泸州汉代酒文化》,《四川文物》,1993年第1期。
[45] 班固,《汉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88页。
[4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4页。
[47] 龚廷万、龚玉、戴嘉陵,《巴蜀汉代画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图68。
[48]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49] 田忠恩、陈剑彤、武利华、仝泽荣,《睢宁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50] 转引自孙机,《汉代物质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51页。
[51] 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文物》,1975年第11期。
[52] 〔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7—228页。
[53] 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54]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1页。
[55] 班固,《汉书·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18页。
[56] 徐毅英主编,《徐州汉画像石》,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图89。
[57] 龚廷万、龚玉、戴嘉陵,《巴蜀汉代画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图65。
[58] 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5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1—1242页。
[60]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61页。
[61] 班固,《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40页。
[6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9页。
[63] 〔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散不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45页。
[64] 班固,《汉书·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21页。
[6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82页。
[66] 朱锡禄,《山东武氏祠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67]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34页。
[68]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汉魏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69]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70]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86页。
[71] 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图1。
[72] 王守谦、金秀珍、王凤春译注,《左传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3页。
[7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7—758页。
[74]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宗教科学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6页。
[75] [美]张光直著,郭净译,《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7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55页。
[7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0页。
[78] [美]余英时著,侯旭东译,《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79] 缪启愉,《四民月令辑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80]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1页。
[81] 中国画像石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82] 李国华,《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
[83]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88页。
[84] 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85] 贾艳红,《论汉代的祖先崇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86] 贾艳红,《论汉代的祖先崇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87]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5页。
[88] 徐利红,《从“巫术祈祷图”看泸州汉代酒文化》,《四川文物》,1993年第1期。
[89] 〔汉〕刘向编,《战国策·魏策二》卷二十三,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66页。
[90] 〔汉〕司马迁,《史记·孝文帝本纪·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4页。
[9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7页。
[92] 班固,《汉书·文帝纪第四》,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3页。
[93] 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5页。
[94]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98页。
[95] 俞伟超,《汉代的“亭”“市”陶文》,《文物》,1963年第2期。
[96] 班固,《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46页。
[97]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8页。
[98] 马小红,《礼与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99]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100]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图16。
[101] 张宛燕,《出土汉画中汉代社会的尚酒民风》,《酿酒科技》,2009年第3期。
[102]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0页。
[103] 班固,《汉书·宣帝纪第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6页。
[104] 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1页。
[105]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3页。
[106] 安德义,《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90页。
[10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6页。
[10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1页。
[10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6页。
[110]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6页。
[11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92页。
[112]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13] 牛天伟、李真玉,《浅析汉画中的酒文化》,《南都学坛》,2000年第2期。
[114] 崔乐泉,《中国古代六博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4期。
[115] 〔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6页。
[116] 严北溟、严捷译注,《列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117]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279页。
[118] 陕西省博物馆,《陕北东汉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19]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120] 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第6期,第88—95页。
[121]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122]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图34。
[12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0页。
[124] 王凤娟,《从山东画像石看汉代送葬与祭祀礼俗》,《东方论坛》,2004年第4期。
[125] 周耀明,《汉族风俗史》第二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126] 王守国,《酒文化与艺术精神》,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27] 杨树增、陈桐生、王传飞,《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28]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70页。
[129] 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在深情》,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130] 《文学小言》,载《王国维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131] 王启涛,《天汉精神》,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132] 王启涛,《天汉精神》,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133]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4页。
[13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70页。
[135]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载《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8年。
[136]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0—171页。
[137]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38] 费秉勋,《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139]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40] [德]弗兰茨·贝克勒著,张念东等译,《誓言集:向死而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页。
[141] 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
[142] [德]卡尔·雅思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143] [德]弗兰茨·贝克勒著,张念东等译,《誓言集:向死而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5页。
[14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4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146]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147]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148] 傅举友,《鸾飞天汉,袖舞长虹》,《故宫文物》,第11卷10期。
[149] 杜蕾,《山东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硕士论文,第29页。
[150] 杜蕾,《山东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硕士论文,第31页。
[151] 费秉勋,《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152] 王岳川,《尼采文集》序言《世纪转型中的尼采》,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153]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54] 转引自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载《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8年。
[155] 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
[156] [美]余英时著,侯旭东译,《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57]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158]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159]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65—267页。
[160]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载《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8年。
[161]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1页。
[162] 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