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主要人物的服饰特征

二、汉画像中主要人物的服饰特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衣着的颜色、款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当看到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文物图像时,通常会以衣着判定这个物品的确切年代。同时,利用手中的文物,推断出那个年代政治、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等各方面的材料,可以更加了解那时的生产、生活、审美情况。汉代留下的很多文献资料、图画、塑像等,都对当时的衣着服饰有相关描述,对我们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汉画像这样直观性的历史材料,直接将历史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研究汉代服饰最珍贵的材料。流传下来的汉画像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形形色色的场面中,有朴实的农民、英勇的武士、能歌善舞的伎乐者、尊贵精致的贵族妇女等。

其实人物服饰虽然由于社会分工、人物地位有所不同,但总还是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如果想完全地将他们分类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服饰分类中的贵族服饰,贵族怎么去和平民分开,主要在于服饰的花纹、佩戴的服饰等。但贵族也不可能时刻都盛装打扮,他们平时的常服在样式、质量上面应该与非贵族并无太大差别。在这些人中,有四类人的服饰比较整体、鲜明,可以基本上代表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审美文化特征。下面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服饰背后折射出来的审美文化。

(一)伎乐者服饰特征

“伎”,许慎的《说文解字》[5]解释为“妇人”的意思,后来用来表示女子靠歌舞来立身。伎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很早就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伎乐者”是指靠歌舞来立身的一群人,不单只代表女性,他们是一种特殊的阶层,相当于现在的艺人,不过地位要比现在的艺人低得多。他们是依附于皇室、贵族,专门为皇室、贵族服务的。由于伎乐者的责任是给观赏者带去美的享受,因此他们的服饰一般都比较讲究,像现在的艺人一样,引领时代风尚。这样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服饰代表了汉代较高的审美眼光。

有关伎乐者的服饰,汉画像中展现给我们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结合汉代留下的史料典籍,以及一些艺术品,譬如陶俑中得出的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关于汉代伎乐者服饰的记载有不少,如《后汉书·舆服志》记录了“雅舞”伎者的衣冠及其颜色,“爵弁,一名冕……《云翘舞》乐人服之……方山冠,似进贤,以五采縠为之。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6]。介绍了伎者的衣冠颜色,以及在什么场合服用,对了解伎乐者的服饰有一定的作用。再如傅毅《舞赋》记载:“于是郑女出进,二八徐侍。姣服极丽,姁媮致态。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7]描绘了一名舞伎的服装、姿态以及服饰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伎乐者一般来说衣着雅致讲究,不同伎乐者根据不同场合以及不同的演出情况会选择不同的着装。

1.器乐演奏者服饰

乐器表演者在伎乐者中属于衣着不太讲究的一群人,他们表演通常不需要在衣服方面作过多的修饰,只需要整齐划一就好。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修养。而且对于乐器表演者的服饰过于突出也会抢了表演者的风头,不利于节目的和谐。因此,乐器表演者的服饰通常与人们日常服饰差不多。在汉代,乐器表演者,除了击鼓者之外,他们一般着深色衣服的形象出现,颜色也多为深色系。深衣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深衣因在腰间将上衣和下裳缝合,可以将身体深深隐藏而得名,以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的款式为主,式样大体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衣服款式,在河南南阳汉墓出土画像石中可以看到穿着这种深衣奏乐的表演者的气定神闲,与端庄肃穆的深衣十分匹配(图2-11)。

图2-11 舞乐百戏 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乐器演奏者虽然一般较为沉静,但击鼓者与奏乐者不同,他们一般长襦及膝,下着长裤,交领右衽,穿着更利于激情洋溢的击鼓表演。例如河南南阳汉墓出土舞乐百戏建鼓舞中的击鼓者(图2-12),穿着交领的衣服,外衣及膝,下面是一条长裤,正在击鼓。

图2-12 鼓乐图 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2.舞蹈表演者服饰

据掌握的汉画像资料来看,汉代的舞蹈表演者,大多数是这样一种形象:头发高高梳起,穿着紧身的长袖衫,膝盖长度的裙子或裤子,突出了舞蹈演员的身体之美,以表达温和或强烈的感情;或是长长的深衣,腰部束起,长袖善舞,委婉优雅,婀娜多姿。河南郑州汉墓出土长袖舞(图2-13)便是其中的一例。

图2-13 七盘舞图 河南郑州汉墓出土

舞蹈表演者服饰的种类很多,一场舞蹈,如果服饰不美,那将会失色不少。舞伎服饰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衣下裳,一类是深衣。上衣又称为襦。汉代时,女伎穿的襦有着和一般女性不一样的规格,襦分两种长度,一种只到腰部,另一种是长襦,垂到膝盖。汉代“裤”字写作“袴”,《说文解字》解释道:“袴,胫衣也。”[8]女伎所穿的裤子也有两种款式:一种是不合裆的,还有一种是合裆的。不合裆的裤子是指两裤管不缝合的,穿着时多与长襦在一起穿,但这种裤子容易将里面的衣服露出,不甚雅观。女伎在表演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时,如果穿着短襦,那就必须要穿合裆的裤子,否则将不利于表演时动作的完成。河南南阳宛城区七孔桥汉墓出土的顶碗托壶图中,表演长袖舞的女伎就身着短襦长裤,翩翩起舞。舞者腰细如柳,体态轻盈,长裤的下部是一个很为夸张的喇叭形状,合裆的结构看得很清楚(图2-14)。

图2-14 顶碗托壶图 河南南阳宛城区七孔桥汉墓出土

汉代伎乐者在歌舞表演时穿得比较多的还是深衣。女伎所穿深衣一般是曲裾交掩式的。这种交掩式的深衣出现的原因是,汉代女性的长衣如果不开衩口,那么女伎在表演时将会非常受束缚。但如果开了衩口,那内穿的不合裆的裤将会遮不住身体。如果换成合裆的裤又会影响舞者的身姿,显不出舞蹈的柔美婉约。所以,女伎所穿深衣都会斜裁出长长的曲裾掩于身后,层层交叠。还有一种舞蹈时经常穿的深衣,叫袿衣,这是一种更为华丽的深衣,这种衣服上广下狭,下饰有形若刀圭状的燕尾或长飘带,舞伎跳舞时配合着舞动的长袖,非常华贵美丽。还有一种长袖束腰的舞衣,腰间用柳叶等形状装饰,舞动起来时长袖飞舞,身姿曼妙,极尽舞蹈之柔美。这种服饰可能是受民间流传的仙女、玉女形象的影响。

还有一种舞蹈表演者是俳优艺人,他们几乎都身材不高、腹部凸出,赤裸着上身,长裤缀于胯间。我们可以从河南南阳出土的汉墓画像乐舞百戏中看到这种俳优的形象(图2-15)。上刻有三个舞女,最左面的舞女侧身举着手臂,双膝微弯,正在表演舞蹈。旁边一个舞女单手倒立在樽上,画面正中有一个高髻细腰的舞女,挥着长长的水袖应节奏而舞,身姿曼妙、动感强烈。她们的对面有一个戴着面具的俳优,他身形粗壮,手中举着旗子。俳优的粗壮呆板,与舞女的灵活纤巧形成对比,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河南南阳汉墓出土的乐舞图(图2-16)中画的应该是名为盘鼓舞的一种舞蹈。地上放着几个盘子,旁边一个红衣舞女似乎正在用迅疾的舞步踏歌而来,她双臂高扬,长长的袖子甩在身后,翻卷出别样的韵味。在她的身后,一个赤裸着上身、穿着红色裤子的侏儒正伸臂向前追逐。一高一矮,一美一丑,更显出俳优艺人的滑稽可笑。

图2-15 乐舞百戏图 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图2-16 舞乐图 河南南阳东关汉墓出土

3.伎乐者头饰

伎人的发饰各有不同,大致有露髻和戴冠两种。女伎多为露髻式,不戴冠。当时有童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描述了汉代时,当地高髻流行的情景。高髻可以显出女子的纤细之美,在当时很受欢迎。在汉画像中看到很多女伎都头梳着高髻翩翩起舞。此外,在百戏表演中,可以看到很多女伎梳着三角髻。伎人由于职业的关系,经常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很少在头上戴饰物。只有极少数的伎人在表演比较柔美的舞蹈时,会在头上插上步摇。

汉代男伎发饰一般也分露髻式和戴冠式。百戏表演中多为露髻式,乐舞中多为戴冠式。《后汉书·舆服志》提到:“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制似缕鹿……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乐人服之。”[9]所以,男伎多戴建华冠。

另外,在汉代舞乐百戏中,还经常可见一种螺纹旋转而上的尖顶冠,这种冠多为滑稽艺人佩戴。如《舞乐百戏图》中有一个赤裸上身,扭腰摆臀的俳优头戴尖顶冠,十分滑稽(图2-17)。

图2-17 舞乐百戏图(局部)

(二)武士服饰特征

汉画像中的武士包括传统文化中有勇力之士,像射日的后羿、斩蛇的高祖,为了知己慷慨赴死的荆轲、专诸、豫让、聂政、高渐离、要离这样的义薄云天的刺客,也包括汉代的武官、卫兵、士卒等尚武之人。这些人在汉画像中都有记载。虽然面貌不同,穿戴各异,但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服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武士的装束,或者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武士服饰一些普遍的看法。

1.汉画中武士的首服特征

“首”即“头”,在古代认为头是人的根本,所以又称“头”为“元”。首服也叫头衣,或者元服,是指人们头上服饰的意思。首服,是古代衣冠服制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位,而且人们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头,所以首服就成为了人们身份尊卑,社会地位高低的区别标志。汉代的首服大致包括冠、巾、帽三类,三者虽同属于首服,但用途却是不一样的。“冠”主要用于装饰,“巾”主要用于束发,而“帽”则主要用于御寒。

冠,就是加在头上的发罩。原来是指鸟兽的冠角,古人从那里受了启发,开始戴冠。所以冠的形成开始就表示它主要用于装饰。冠从商周时期发展而来,到了汉朝已经逐渐成熟,冠的名目繁多。汉文帝时,先后废除了一些不太实用的冠服,如巧士冠、却敌冠、委貌冠、长冠、樊哈冠等,规范了汉朝冠服制度,现在在汉画像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服饰。冕冠、爵弁、长冠、进贤冠、武冠等。这些冠中武士常戴之冠为“武冠”。“武冠”,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冠,它是弁和平上帻组合而成的。但在流行的过程中被加以了冠的称呼。“武冠”又叫“繁冠”,因为样子高大如弁,因此又叫“武弁”“大冠”。

古时,有“士冠,庶人巾”的说法,因此,庶人是不可戴“冠”,只可用“巾”的。百姓通常把巾覆在发髻之上,再用东西绑住。巾,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士兵长戴青色巾帕,因为他们出身贫困,所以百姓又被称为“苍头”。秦朝时,百姓经常用黑色的巾裹头发,所以百姓又被称为“黔首”。人们经常说“黎民百姓”,“黎民”这个词就是从“巾”上发展而来的。后来,在附庸风雅的王宫贵臣的引导下,巾成了贵贱通服的首服,不过这差不多已经是东汉末期了。在汉代,“巾”还是没有地位的人常用的首服。汉代,武士大多地位不高,尤其是民间传说中的义士,虽有高尚之人格,但地位卑贱,因此大多数以巾束发。如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壁画“二桃杀三士”(图2-18)中三个争吃桃子的武士就是用小巾子绾住头发的。

图2-18 二桃杀三士 河南南阳西汉空心砖墓壁画

“帻”也是“巾”的一种,常常戴在冠下,或单独戴,起初和巾一样,只用作包头发,后来渐渐演变成帽子的样子,经常为武士所戴。组成“武冠”的“平上帻”是一种上面较平的帽子。称“平帻”。《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10]可见,文官和武官戴的“帻”是有一定区别的,文官服一般是长耳的介帻配上进贤冠,武官则是短耳的平上帻配上武弁大冠。“帻”巾也用颜色区分等级,武者赤色、奴役绿色。《后汉书·舆服志》中有记载:“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汉兴,续其颜……名之曰帻……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11](图2-19)

图2-19 赤帻武士图 河北都望壁画

汉代的武冠还有一种叫做“鹖冠”(图2-20)。《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道:“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12]“鹖”是一种小型猛禽,特别勇猛,鹖鸟若相斗,只有一只死了,决斗才能终止。曹操《鹖鸡赋·序》道:“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今人以鹖为冠,像此也。”[13]在汉代画像上见到的“鹖冠”,大多数是在武冠两旁插上鹖尾的。也有不用鹖尾而用雉尾的,因为雉鸟也是善斗之鸟,而且雉鸟的尾毛颜色鲜艳,比黑色的鹖尾美观得多。

图2-20 鹖冠武士 河南洛阳汉墓出土

2.汉画中武士的穿着特征

武士是和文人相对的概念,汉画中有关武士服饰的图像并不太多,而且对于武士服饰,并不好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文人一般服饰就是宽袍大袖,极具风雅的儒士服装。这种服装一般比较烦琐,袖子宽大,系带较长。而武士服装,在没有考察前,大多数人的感觉就是方便活动,简洁大方。中国的武士有其文人化的一面,对于汉代武士穿着的描写,史料、典籍中也有一些记载。“蒙鹖苏,绔白虎,被斑文,跨野马,陵三嵕之危,下碛历之坻,径峻赴险,越壑厉水。”这是汉代的司马相如在他的代表作《上林赋》中对于武士形象的描写。“蒙鹖苏”“被斑文”,武士们带着鹖鸟的羽毛,披着动物的皮毛,做英勇的行为。[14]张衡的《东京赋》也描写了帝王在郊外祭祀时,武士们在仪仗队中的装束。“髶髦被绣,虎夫戴鹖,驸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总轻武于后陈,奏严鼓之嘈杂。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15]这里面提到了武士们戴着鹖冠,衣服上有花纹。有的武士还穿着铠甲徽章在肩上闪耀,有人拿着金钲,有人举着斧钺。场面宏大威武。从这两段史料中对武士的描写,可以看出武士在文学中的形象也许并不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实际的状况。尤其是抒情类的《上林赋》,它描述的武士更像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武士应该有的样子。提起武士,人们首先会想到三国中的张翼德。这位猛士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武士的代表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觉得武士就应该眼若铜铃、声如洪钟、勇猛威武、豪气干云。武士的穿着也应该随意洒脱,不受束缚。《庄子》中曾记载:“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意思是说剑士一般都是蓬头突鬓,用小巾子包着头发,再用粗带子随便一系,穿着短一点的衣服。这种对传说中剑士形象的描述很显然影响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武士形象的刻画。

南阳西汉空心砖墓壁画“二桃杀三士”(图2-18)表现的是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在《晏子春秋》中有记载,讲述的是两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的故事。因为是论功行赏,但三个人只赏了两个桃子,结果拿不到桃子的勇士因为不平而自杀,拿到桃子的则因愧疚而自杀,故事充满戏剧性。从这幅画看来,人物穿着和精神面貌画得都还算清楚。

河南洛阳汉墓出土守城侍卫图(图2-21),画面中三个勇士都穿着到膝盖的短衣,大口裤,腰间佩有长剑。衣服虽然也是大袖,但还算轻便。三人均执戟并佩着长剑。他们穿着宽大的曲裾袍。最左边的武士,可以看出穿着大口有裆的裤子,鞋头后勾。从图中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时代是汉代前期。这种衣服按道理说是不适合武士穿着的。

图2-21 守城侍卫 河南洛阳汉墓出土

河南南阳唐洵县针织厂出土的“荆轲刺秦王”(图2-22)是南阳汉画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中荆轲拿剑直击秦王头部,秦王用力躲闪,旁边还画有一个慌忙奔跑的侍从。侍从动作夸张,双手高举,双脚飞驰,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慌乱。荆轲、秦王都是交领右衽,略显宽大的袖子也反映了汉朝袖子长而宽的特点。作为武士的荆轲穿着长及脚部的袍子,但袍子是开衩的,大抵是为了方便行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裤子已经是有裆了。

图2-22 荆轲刺秦王 河南南阳唐河县针织厂出土

这是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两位武士石刻画像(图2-23)。他们佩着长剑,戴漆纱冠,穿大袖的衣服,大口裤。佩绣有虎头的锦囊,系着绶带。这说明他们虽然是武士,但身份要比普通武士高,应该是武官。武官的服饰较长,说明他们已经偏离了“士”,而更倾向于“官”。这说明汉代武官服饰与普通士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等级在服装上体现的一种形式。

图2-23 武士石刻画像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

虽然河南南阳汉墓出土的武士画像(图2-24)稍显模糊,但不难看出,图中的武士基本上都穿着非常轻便的服饰,没有宽大的袍子、大大的裤子,衣物简单,便于活动。这种形象才是比较符合大众心理的武士形象。左边的执钺武士下面的服装应该是一条长及膝盖的短裤,这在汉代其他的画像中见到的不多。

图2-24 武士画像 河南南阳汉墓出土

从上面的汉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如今流传下来的汉代武士图像中,有穿着长袍大褂的武士,但其实武士的总体打扮还是以服装轻便、利于活动为主。虽然汉画像中有一部分是汉代画家想象中的,根据前人的文章、典籍杜撰而成的典型的武士形象。但尽管如此,它依然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审美,何况还有一部分是汉代时卫兵、武士的普遍装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贵族服饰特征

汉画像中的贵族的画像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大抵因为在汉代时,石刻在民间比较流行,因为耗费相对来说比较低。而布帛则是贵族们的专享。布帛成本较高,但成像效果好,颜色鲜艳,在当时应该很受贵族们的欢迎。可是即便贵族们喜爱用布帛记录自己的生活,但布帛高昂的成本也限制了帛画的数量。时过境迁,千年之后,当时作为贵族艺术的布帛画已经大多不复存在,我们看到最多的却是作为民间艺术的画像石。所以,对贵族服饰的考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贵族指的是诸王、二千石以上的大臣及其夫人。汉画是反映汉代贵族服饰较为直接的手段,但由于数量极少,只能作为大致参考,想要更具体地了解当时贵族们的服饰,必须借助于其他的历史资料。在相互的印证中才能作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准确的还原。众所周知,汉代服饰制度森严,每个等级有每个等级的穿衣标准,贵族们参加重要活动更是有详尽的穿衣准则,不得出丝毫差错。对于汉代贵族来说,服装分为正式服装和非正式服装,正式服装是指参加正式场合,如祭祀、朝拜、社交等场合的着装;非正式场合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随意穿着。无论是什么样的着装,贵族与平民之间,甚至贵族与贵族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首服的佩戴、服饰的用色等等方面。《后汉书·舆服志》中关于着装有一段记载: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翦牦帼,簪珥。珥,耳珰垂珠也。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帼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

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大手结,墨玳瑁,又加簪珥。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饰以白珠。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缘。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绀。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16]

贵族首服是贵族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汉时,贵族男子首服主要是冠;女子则体现为形形色色的头部配饰。

汉代诸王一般佩戴冕冠、远游冠、委貌冠、素冠。冕冠,形制似于天子冠,“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诸侯以采丝”,“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17]。冕冠是一种礼冠,用于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远游冠:“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18]委貌冠(图2-25),又称“玄冠”,是公卿、诸侯、大夫等贵臣的礼冠,其形与皮弁相似,高七寸、广四寸,上小下大如覆杯状,以黑丝帛覆裱。据《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细带,素,即位于门东,西面。”《后汉书·舆服志下》载:“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19]素冠,诸侯素冠素缨。

图2-25 委貌冠 三礼图

汉代贵族女子的头饰常见有笄簪、钗、华胜、步摇等。簪,汉代时,头发都是绾成髻的,绾髻之后要用簪将其固定,所以,簪在当时几乎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头饰。《后汉书·舆服志下》载: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擿(即簪股)的材料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所谓“其擿有等级焉”,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为“鱼须擿”。[20]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上就插有三枝梳形簪,分别为玳瑁簪,角簪和有朱绘花的竹笄。周锡保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擿。[21]钗,用于固定头发,形状为两股,钗就形成于两汉时期。钗的材质各种各样,贵族妇女一般使用金银钗,并在钗的头部做成花朵或者动物的形状用来装饰。华胜,《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蔽发前为饰也。”[22]胜是汉代贵妇的主要发饰,马王堆夫人前额及两鬓有涂成红色或红底黑色、镶着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这些木花饰品分呈花瓣形、三叉形、截锥形、半弧形及梯形,就是当时用金属丝编联起来作额前装饰的华胜(图2-26)。

图2-26 西王母戴胜画像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

步摇,《释名》云: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假发是贵族女子中常见的饰品,古代以长发为美,《东观汉记》:“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假发在汉代贵族妇女中被广泛使用。

汉代贵族女子的服装款式,以深衣为主。西汉一般是比较修身的曲裾深衣,东汉时则是较为宽敞的长袍。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符合的。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墓主图”(图2-27),图中贵族妇人戴着贵重的钗与步摇。着装和我们所掌握的文献中关于西汉服饰的大致样子差不多,服装上有精致的绣纹。曲裾深衣领口高耸,似乎不止一重。深衣长度及地,看起来华贵大方、端庄优雅。

图2-27 墓主图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汉画像上精美的绣纹是贵族们区别于他人最大的不同。精美的绣纹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上的功能还有内涵上的良好寓意。汉代服饰的图案纹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界的景物与人类美好的意愿相结合。“用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寓意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吉祥图案贯穿于服饰设计中来满足人们追求富贵、权力、美好希望,或创造团圆、喜庆、崇高的艺术境界,以符合华夏民族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23]汉代绣纹精美花样繁多,龙纹、花纹、云朵纹、几何纹等等,属于贵族的有龙纹、凤纹,以及上古就留下的十二章纹路大多数的纹。“在封建社会,‘龙’是作为皇帝的象征,它有着不可侵犯,凌驾于百姓之上,操纵着世间一切的权威。‘凤’被古人称之为神鸟之王,姿态清高、雍容华贵。同样,在汉代,‘凤’是皇后的象征,它有着与众不同、典雅高贵的气质,预示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龙凤’纹样多装饰于宫廷及贵族的服饰上。”[24]

从汉画像的贵族服饰中,可以看出当时纺织工艺的最高程度和当时作画的最高水准。从穿着时严格的规范,可以想象到当时服饰制度的严格,也可以看出封建制度下等级性的严酷。这些琳琅满目的饰品和服饰上精美的绣纹是后人研究汉代手工艺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

(四)劳动者服饰特征

汉画像被称为汉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因为它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汉代生活。在这部“百科全书”中可以看到的除了贵族、武士等等,刻画得最全面最多的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指的是靠劳动为立身之本的普通劳动者,是一个社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受统治阶级的限制。

汉代,百姓不得穿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没有颜色的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平民穿青绿色的衣服。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他们的服饰尽管最简单、最粗糙,却代表着汉服最原始的面貌。从这些劳动人民的服饰中,能更直接地了解汉服,了解当时的社会。流传下来的汉画像中,刻画劳动人民的画像砖、画像石也占总数的绝大部分。从汉画像中可以看到很多对劳动人民的刻画,如耕种图、酿酒图、冶铁图、庖厨图中劳动人民的服饰。劳动人民服饰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简单化。

1.汉代劳动者的着装

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以劳动所得为生活来源。他们的着装与他们的社会分工紧密相关。在物质资源不丰富的汉代,除非是家境比较殷实,以及需要穿庄重一点的场合,像祭祀、结婚、拜访等,否则劳动者一般很少去穿长衣。因为在劳动者看来,长衣浪费布料,而且在劳动时穿着并不方便。所以,我们了解的汉代劳动者一般都穿着轻便的短打。短打又叫短褐,一般是干重活的人穿的。短打的袖子也多是大袖,整体上来看上衣比较短。在留下的汉画像中,经常可以看到身着这些短衣的劳动者。如山东嘉祥县刘村洪福院出土的“造车与酿酒图”中,正在酿酒的农民就穿着短衣和短裤,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这种短衣和短裤的大致样子(图2-28)。

图2-28 造车与酿酒 山东嘉祥县刘村出土

中国文化自古男主外、女主内,男子承担起养家的重大职责。男子和女子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以他们在服饰上自然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为同性劳动者,所穿服饰也有所不同。如河南南阳邢营出土的画像《田间小景》中,正在锄地的农夫就穿着长襦裤,上面隐约是一件没有袖子的短上衣。送饭的妻子则身着直裾长袍(图2-29)。袍在先秦时指的是内衣,东汉时以之为外衣。《释名·释衣服》:“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25]再如山东嘉祥县洪山村出土的“造车与酿酒图”中,叉开双腿的酿酒者,站在缸前,似乎在品尝新酒的味道。他一身短衣、短裤。而另一侧的造车图中,背着婴儿,给丈夫递零件的妇女,可以明显看出她穿着长袖直裾的袍(图2-30)。还有一种叫“犊鼻裈”的服装,在汉代服饰中最为简单实用。关于“犊鼻裈”,历来研究很多。关于它的样式,大部分人认为是没有裤腿的短裤,类似于今天三角短裤。所以说,汉代劳动者的服饰总是力求最简化,他们穿着服饰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

图2-29 田间小景 河南南阳邢营出土

图2-30 造车与酿酒 山东嘉祥县洪山村出土

2.劳动者服饰的特点

前面提到,汉画像只能从某一方面反映当时人们的穿着,并非很准确的现实生活中的服饰。因为这是对现实服饰的再次创作,是艺术对生活的体现。汉画像中劳动者的服饰有两个特点:一是类型化,二是概括化。

人们经常在画像中看见穿着短衣、短裤的劳动者,有时甚至会认为劳动者只穿这种服饰。但明显是不可能的。也有部分没有作此打扮,穿着长衫、长裤的。如陕西靖边寨山村汉墓出土的双牛耕田图中,看到的这个正在耕田的劳动者,穿着长衫、长裤(图2-31)。这可能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春天是耕田的季节,温度较低,身着短衣不太合适。衣着与季节一定相关,但为什么看到的汉画像中的劳动者总是一身短衣?大致因为短衣、短裤是劳动者常见的比较有特点的服饰,为了方便劳动,形成了这种特有的着装。画家作画时,因为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只是利用人形成某个劳动场景,自然会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服饰进行创作,因此,形成了劳动者在人们心中典型的穿着特点。

图2-31 双牛耕田 陕西靖边寨山村出土

有时,为了体现某个特定的劳动场景,呈现场面的壮观,劳动者甚至被简化成一个个模糊影像,看到的服饰也都基本上是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图2-32)。众所周知,汉画像石、画像砖属于墓葬艺术,普通的平民百姓很少有人有能力为自己的墓室创作如此众多的画像。因此,在汉画像中劳动人民只是作品的配角,他们的服饰并不是刻画的重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图2-32 盐场采盐图 四川邛崃县花牌坊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