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汉画像是汉代产生的独特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表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精神、审美精神。本文对汉代墓葬中出现的纺织图像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从图像的源流谈起,指出纺织图像集中出现在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地区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反映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纺织图像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有表现家庭作坊的、集体作坊的、历史故事的纺织图像,还有神话传说的纺织图像。纺织图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楼阁、人物、宴饮、车骑出行、星座、历史故事同在一画面。笔者认为,墓葬中的纺织图像不是随意刻画的,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民俗信仰。
文章接下来对纺织图像进行解读,详细叙述了纺织图中的“胜”实际上是织机的织轴,文中结合西王母“戴胜”论述了“胜”由实用性转化为神圣性,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祥瑞象征符号。因此,汉画像中的纺织图像具有神的机能,在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中,隐喻着对西王母的崇拜以及辟邪祈福的神圣功能。还有纺织图中的丝线,象征了生命像丝线一样长久。笔者以为,丝线很可能是作为招魂的工具,表达生命长久的愿望。
文章又进一步从中国古代思想观念、民俗信仰入手,论述了汉画像中的纺织图体现了古人的桑蚕崇拜情结。桑树是神树,具有旺盛的生殖力,是生命之树,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辟邪驱鬼的功能。古人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把桑林作为祭祀之地,通过它和天地鬼神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信仰和美好愿望。古人还把蚕当作神物,崇拜蚕神,祭祀时用于事鬼神,通过它引导死者灵魂升天和保佑子孙繁衍昌盛。因此,汉画中的纺织图像一方面体现了古人桑蚕崇拜的民俗信仰,一方面作为象征物,表达了他们的信仰和愿望。
综上所述,汉画像中的纺织图不仅仅是对汉代纺织生产程序的简单描绘,而且还是汉代人信仰崇拜的载体,表达了死者及其家人渴望生命延续及再生的美好愿望,体现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汉代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 赵丽)
[1] 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 《鲁迅全集》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3] 《汉书·地理志》:“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4]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69页。
[5] 班固,《汉书·货殖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30页。
[6]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2页。
[7]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昭明文选·宫殿》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71页。
[8]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2页。
[9]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83页。
[10]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第一》,《诸子集成》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页。
[11]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12]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13] 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1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5] 杨爱国,《幽冥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1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7] [美]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6页。
[18] 〔明〕宋应星撰,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乃服第六》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19] 〔明〕宋应星撰,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乃服第六》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20] 〔明〕宋应星撰,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21] 赵丰、金琳,《纺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70—71页。
[22] 郑先兴,《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23] [意]图齐、[德]海西希著,耿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24]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2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01页。
[2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7页。
[27] 孙星衍、庄逵吉校订,《三辅黄图》,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页。
[28]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篇》,见《诸子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页。
[2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50页。
[30]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49页。
[3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九,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011页。
[32]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33] 林信华,《社会符号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21页。
[34]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35] 〔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后世为之机杼胜复。”《诸子集成》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21页。
[36]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6页。
[37] 李凇,《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38] 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卷五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72—1947页。
[39]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页。
[40]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页。
[41]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42]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7—848页。
[43]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8页。
[44]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5—837页。
[45] 沈约,《宋书·符端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9页。
[46]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6页。
[47]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86页。
[48]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86页。
[49] 沈约,《宋书·符瑞志下》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9页。
[50] 任继昉,《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50—251页。
[51]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56页。
[52]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53] 赵丰,《论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文物》,1996年第5期。
[54] 牛天伟,《汉晋画像石、砖中的“蚕马神像”考》,载《中国汉画研究》第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55]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页。
[56]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14页。
[57]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3页。
[58]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59]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3—114页。
[60]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6页。
[61] 〔汉〕焦延寿撰,徐传武、胡真校点集注,《易林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62]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575页。
[63] 郭敬,《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6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6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27页。
[66] 王毅,《开拓与自信》,《读书》,1987年第9期。
[67] [英]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6页。
[68] 周学鹰,《解读画像砖石中的汉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6—97页。
[69] [美]埃·弗洛姆著,杨慧译,《占有或存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9页。
[70]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页。
[71] [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1页。
[72] 傅才武,《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73] 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74]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6页。
[75] 《郑振铎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603页。
[76] 赵丰,《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77] 王秀梅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3页。
[78] 王秀梅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2页。
[79] 刘向,《列女传》,《四部丛刊》(六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8页。
[80] 刘向,《列女传》,《四部丛刊》(六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8页。
[81]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王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92页。
[82]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60页。
[83] 萧放,《“桑梓”考》,《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
[84] 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4页。
[8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40页。
[86]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2页。
[87] 王根林、黄益元、蓸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海内十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8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89] 〔汉〕王充,《论衡·四讳篇》,见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第十七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02页。
[90]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91] 杨国,《符号与象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275页。
[92]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78页。
[93] [英]布赖恩·莫里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94]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95]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96]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
[97]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96—297页。
[98]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8页。
[99]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100]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3页。
[101] 赵丰,《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102]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23页。
[103]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23页。
[10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08页。
[10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08页。
[106]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107] 赵丰,《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108] 赵丰,《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109]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89页。
[110] 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11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1页。
[112] 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113] 赵丰、金琳,《纺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4页。
[114] [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2—103页。
[115] 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116]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117]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10页。
[118]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袁朝《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刺绣品图案考释》,《中原文物》1993年第1期。
[119] 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20] 杨国,《符号与象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121] 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122] 陈锽,《古代帛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23] 《国语·楚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60页。
[124]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87—588页。
[125]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5页。
[126]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3页。
[127] 赵丰,《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