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汉画像艺术通过神话与历史、现实生活与神怪世界共同演绎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多彩绚烂、琳琅满目的世界。无论是对现实世界的热情讴歌,还是对生之彼岸的想象,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本章对汉代墓葬中出现的庖厨图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从庖厨图的祭祀意义谈起,从庖厨图依托空间之一——祠堂及其具有的“食堂”意义,指出祠堂当为子孙祭祀、祖先飨食之地,然后根据庖厨图与狩猎图、乐舞图的空间配置进行了探讨:庖厨劳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狩猎是在为庖厨准备祭祀牺牲;乐舞则是作为庖厨“飨神”的同时做“娱神”之用。笔者认为墓葬中的庖厨图不是随意刻画的,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和民俗信仰。

本章接下来对庖厨图的构成进行解读,详细叙述了庖厨图中的动物实为“牺牲”器具,并集中讨论了“六牲”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祭祀意义。因此,汉画像中的庖厨图具有祭祀功能,在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中,隐喻着对祖先的崇拜以及辟邪祈福的神圣功能。

本章又进一步从中国古代思想观念、民俗信仰入手,论述了汉画像中的庖厨图体现了汉代人关于生死的情结。在万物有灵观的集体无意识作用下,汉代人们相信“鬼犹求食”。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进一步由衷地认为对待死者应持有“事死如事生”的仁义情感和道德感怀。汉画中的庖厨图一方面作为沟通生死两界的中介,一方面作为象征物,表达了人们关于生死的信仰和对现世生活的美好祝愿。祭祀时用于动物牺牲事鬼神,通过它引导、沟通死者灵魂和保佑子孙繁衍昌盛。

综上所述,汉画像中的庖厨图不仅仅是对汉代饮食制作程序的简单描绘,而且还是汉代人信仰崇拜的载体,表达了死者及家人渴望生命延续及对彼岸生活的美好想象,体现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汉代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 陈萍)


[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2]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3] 〔汉〕王充,《论衡·四讳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7页。

[4] 〔汉〕张衡,《冢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0页。

[5]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96—297页。

[6] 游国恩主编,金开诚等补辑,《天问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7] 〔清〕赵翼撰,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卷三十三祠堂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9页。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9] 马得志等,《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1期。

[10]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11] 〔汉〕蔡邕,《独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12]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1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14] 〔汉〕王充,《论衡·四讳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7页。

[15] 〔汉〕张衡,《冢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0页。

[16]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7] 朱存明,《汉祠堂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1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19]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20]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2页。

[21] 朱存明,《汉祠堂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22]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42页。

[2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2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25]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26] “甘珍滋味兼设,随时进纳,省定若生时。”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第5期。

[27]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汉代石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11期。

[2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29] 〔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23页。

[30]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3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32]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3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0页。

[34]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35]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36]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37]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97年版,第1082页。

[38] 〔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6—7页。

[39] 〔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62页。

[4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152页。

[41]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42]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43] 陈奇猷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44]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4页。

[45] 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6]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页。

[47]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48] [英]哈弗洛克·蔼理斯,《生命之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页。

[4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9页。

[50] 王延海译注,《诗经今注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0页。

[51] 〔吴〕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52] 费秉勋,《中国神秘文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53] 卜键,《建木与建鼓——对先秦典籍中一个人类文化学命题的考索》,《文献》,2000年第4期。

[54] [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55] 李金平,《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类祭品的构成及其形态特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6]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57] 汪小洋,《汉代墓葬绘画“宴饮图”考释》,《艺术百家》,2008年第4期。

[58]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59]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289页。

[60]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3页。

[61]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62] 李金平,《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类祭品的构成及其形态特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3] [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6页。

[64] [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译,《圣牛之谜——饮食人类学个案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5]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页。

[66] 刘康德,《淮南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3页。

[67] [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196页。

[68]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69] 张烈主编,《汉书注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402页。

[70]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71]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72] 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2页。

[73]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74]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7页。

[75] [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76]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283页。

[77] [苏]A·洛谢夫,《希腊神话》,载《世界各民族神话大观》,魏庆征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06页。

[78]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79] 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动图像试释》,《考古》,1963年第6期。

[80] 李金平,《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类祭品的构成及其形态特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81] 〔清〕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嘉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82]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86页。

[83]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272页。

[84] 金沛霖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第593页。

[85] 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86]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259页。

[87]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210页。

[88]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89]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90]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91] 王延海译注,《诗经今注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7页。

[92]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93]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1页。

[94]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1页。

[95] 汪宁生,《古俗新研》,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96]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97]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98]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8页。

[99] 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00]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4页。

[10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102]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4页。

[103] 〔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23页。

[104]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105]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6页。

[106]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107] 孔令河,《五经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0页。

[108]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109]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43页。

[110] 王延海译注,《诗经今注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1—663页。

[111] 孔令河,《五经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0页。

[112]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3页。

[113] 陈子展撰述,《楚辞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338页。

[114] 陈子展撰述,《楚辞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363页。

[115] 济南市文物局文物处,《山东济南青龙山汉画像石壁画墓》,《考古》,1989年第11期。

[116]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荣成梁南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2期。

[117] 贾振国,《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118]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19]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00页。

[120] 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121]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122]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23]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8—909页。

[124]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29页。

[125] 杨爱国,《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考古》,1991年第11期。

[126] 刘建,《汉画中的孝亲伦理及其成因》,《理论学刊》,2008年第6期。

[127] 吴祚来,《中国古典艺术观照——气韵流淌的性灵之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128]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129] 朱存明,《汉祠堂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130]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13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页。

[132]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3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13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3页。

[135]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136] 李金平,《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类祭品的构成及其形态特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37]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4页。

[138] [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139] 〔吴〕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140]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2页。

[141] 〔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4页。

[142]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4页。

[143] [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144] [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145]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页。

[146] [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147] [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148] [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149] [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0—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