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图的现实性
由上一章可知,汉画像中的狩猎图带有一种礼制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为祭祀作必要的准备。但狩猎图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7]费尔巴哈也曾说过:“人必须先吃饭而后思维,而不是先思维而后吃饭”。即从古至今,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要饮食。其中,肉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肉食,除了家养以外,就靠狩猎获取了。因此,汉画像石中除了狩猎图,还有大量的庖厨图,以及很多歌舞宴飨的场面,就像一组组连环画。人们在解决温饱以后,就会想着寻欢作乐,尤其对于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们,狩猎在汉代是一种很受喜爱的娱乐活动,这在汉赋中多有提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祭祀之外,国家还需要有一批批训练有素的军队来保障安全与维持稳定,狩猎便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训练活动。
(一)狩猎的源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78],即人们只有吃饱、穿暖才能知礼节、知荣辱。医学家孙思邈也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民以食为天”,在历史上规模巨大的统一帝国——汉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除了各种粮食蔬菜之外,肉食也相当普及。人们猎获野兽之后,可以食其肉、衣其皮,其中的鹿茸、熊胆、虎骨等还可作为名贵的药材。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请素食主义者先生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79]因此,肉食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只有在祭祀等重大活动,才有肉吃,而在汉代,街头巷尾肉食随处可见,这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有充分体现:
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80]
这说明,在古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平日只能吃一些粗粮野菜,不是举行乡饮酒、腊或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即便是诸侯和大夫也不能无故杀牛羊猪狗来食肉。但在汉代,不仅达官显贵们能够舞乐宴食、杀牛宰羊,就是一般中等收入的人家也可以宰杀牲口、喝酒吃肉了。大街小巷的肉铺里,挂满了鲜肉。田间路旁也都有卖酒肉的,背着粮食去,带着肉回来。
《盐铁论·散不足》还曰:
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今熟食遍列,殽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时,杨豚韭卵,狗马朘,煎鱼切肝,羊淹鸡寒,挏马酪酒,蹇捕胃脯,胹羔豆赐,鷇膹雁羹,臭鲍甘瓠,熟粱貊炙。[81]
可以看出,古时没有卖熟食的,到后来,街市有卖肉、卖酒、卖盐等少许东西,而汉代到处有卖熟食的,熟食摊子都形成了市场。有时令的韭菜炒肉和鸡蛋,有切得很薄的狗肉及马肉,有煎鱼切肝,有腌羊肉及酱鸡,有酪酒,有用小肚做的肉干,有熟透的羊肉和豆豉,有用飞禽做的汤,有鲍鱼和瓜菜,还有米饭和烤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无所不包,由此说明汉代生活相当富庶。
根据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发掘出的饮食实物,以及一号墓记载的随葬品名称和大量的竹简内容统计,共有150多种饮食品种,有农产品、饮料、酒、饮食器具,其中肉食品多达30余种。经科研部门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有如下几类:第一,兽类有山羊、绵羊、黄牛、猪、狗、马、兔以及长沙地区现已绝迹的梅花鹿;第二,禽类有鸡、野鸭、天鹅、喜鹊、雁、鹧鸪、斑鸠、鹬、鸳鸯、鹄、麻雀等;第三,鱼类有鲤鱼、鲻鱼、刺鳊、银鲴和鳜鱼等。[82]可以推测,这些肉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野外狩猎所得的珍禽异兽,足以证明汉代人饮食生活的丰富多彩了。
“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83]虽然狩猎最首要的目的是为祭祀准备牺牲,但从后两点看,无论是招待宾客还是丰富庖厨,都是为了饮食之需。从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宴饮图可以看出汉代人的饮食内容,尤为突出的是肉食。狩猎的对象有鸟、雉、兔、犬、羊、鹿、野猪、野牛、老虎、熊等,如图7-13。庖厨图中的内容有:杀牛、宰猪、杀羊、屠狗、杀鸡、宰鸭、烫雉、剥兔、剖鱼、割肉等。且看山东诸城县前凉台汉墓出土的庖厨图,图7-14,此图内容相当丰富:最上边横杆上的十一只钩子挂满了肉食,有兽腿、猪头、兔、鱼、鸡等,下面有人正持刀割肉。二人叠案,身后有人切肉、剖鱼,井旁汲水者后面,一人正在烫鸡。剖鱼者对面几人正在烤肉:有的穿肉串,有的翻肉串;下边有椎牛、杀猪、宰羊、打狗的屠宰场面,最下面还有酿酒图等,一派热闹、繁忙的场面。作为墓室装饰的庖厨图,除了为祭祀祖先作准备以外,就是为生人的饮食而劳作了。从而说明汉代饮食业非常发达,肉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7-13 陕西绥德墓门楣画像(残),(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5图166)
![]() |
![]() |
图7-14 庖厨图 | 图7-15 宴饮图(局部) |
再看宴饮图,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对汉代人宴客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宴会大厅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主人端坐在方形大帐内,其前设一长方形大案,案上有圆盘、耳杯、碗等。主人席位的两侧各有宾客席,画面的右侧有四位侍者,各端盘、碗和食品,在为宴会忙碌。这类宴饮图在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还有很多。正如《箜篌引》诗曰:“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可以想象,人们狩猎归来,将猎物在厨房里切、洗、打理、烹制,然后再端到餐桌上畅快地宴饮,多么惬意的生活。
(二)狩猎的娱乐功能
当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以后,就会想着精神上的愉悦,乐舞、角抵、蹴鞠、投壶、六博等都是汉代人的娱乐方式,但帝王将相们更酷爱狩猎。汉赋是汉代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体,狩猎题材一直贯穿汉代散体大赋盛衰的始终,它以富丽华美的辞藻来描述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狩猎场面。而汉画像石又以古拙朴实的刀法对狩猎图进行形象、传神的刻绘。汉赋中的狩猎之描述与汉画中的狩猎之画以独特的形式完美地结合,生动地再现了汉代贵族们以狩猎为消遣的娱乐生活。
汉代时,天子们一般在苑囿中狩猎,虽然那时的皇家猎苑现已无遗迹留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史料中得以了解,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在秦代猎苑旧址的基础上扩建上林苑,其规模空前宏大,宫室为数众多。专为皇家狩猎娱乐而设。《汉旧仪》云:
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百五十亭苑,苑中养百兽,……天子遇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84]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
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径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鼓严簿,纵猎者,江河为阹,泰山为橹,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淫淫裔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蒙鹖苏,绔白虎,被斑文,跨野马,陵三嵕之危,下碛历之坻,径峻赴险,越壑厉水。椎蜚廉,弄獬豸,格虾蛤,鋋猛氏,羂騕褭,射封豕。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85]
司马相如《子虚赋》曰:
王驾车千乘,选徒万骑,田于海滨,列卒满泽,罘网弥山。掩兔辚鹿,射麋格麟,骛于盐浦,割鲜染轮。射中获多,矜而自功。……蹴蛩蛩,辚距虚,轶野马,轊,乘遗风,射游骐,倏胂倩浰,雷动飙至,星流霆击,弓不虚发,中必决眦,洞胸达掖,绝乎心系。获若雨兽,掩草蔽地。于是楚王乃弭节徘徊,翱翔容与,览乎阴林,观壮士之暴怒,与猛兽之恐惧;徼郄受诎,殚睹众兽之变态。……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媻姗勃窣,上金堤,掩翡翠,射鵕鸃,微矰出,孅缴施。弋白鹄,连驾鹅,双鸧下,玄鹤加。怠而后发,游于清池,浮文鹢,扬旌枻,张翠帷,建羽盖。罔玳瑁,钓紫贝。金鼓,吹鸣籁,榜人歌,声流喝……[86]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以浩荡的篇幅、铺张夸饰的笔调大肆描写了上林苑的壮丽,使天子纵马于野、驰骋狩猎、娱乐享受的悠闲生活跃然纸上。不但帝王喜欢狩猎,众多美女也在蕙圃参加夜猎活动,帝王在夜猎结束之后,泰然自若地品尝着美食,享受着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
扬雄的《羽猎赋》先描写了天子狩猎出行之盛,又以群公常伯、杨朱、墨翟之徒喟然并称赞天子出猎超越往古的盛大规模:
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太古之观东岳,禅梁基,舍此世也,其谁与哉?[87]
赋中还细致传神地描绘了让人触目惊心的狩猎场面,以及动物被穷追猛击后的惊悚之状:
若夫壮士忼慨,殊乡别趣。东西南北,骋耆奔欲。拖苍豨,跋犀牦,蹶浮麋,斫巨狿,搏玄猿,腾空虚,歫连卷。踔夭蟜,娭涧门。莫莫纷纷,山谷为之风猋,林丛为之生尘。……沈沈容容,遥噱虖紭中。三军芒然,穷冘阏与。亶观夫票禽之绁隃,犀兕之抵触。熊罴之挐攫,虎豹之凌遽……[88]
班固的《两都赋》也描写了天子在上林苑举行的狩猎活动,其中《东都赋》讲到技艺高强的射手弯弓射箭,熟练的车夫驾车奔驰,根本不用仔细瞄准和选择道路,飞禽走兽还没来得及飞避逃窜,就已经纷纷落网。《西都赋》讲士兵们举刀、射箭,追踪拦截奔逃中的禽兽,使得鸟儿因惊吓撞到网上,兽类也吓得发昏而碰到刀刃上。猎手们用胳膊挟持住豹子、狮子,并拉住熊和螭,犀牛和牦牛也逃不过猎人的手,肥猪和大熊也被拖曳着。枚乘的《七发》有一部分以畋猎为主题,其中讲到将士骑着宝马,背着良弓,追寻着逃命的野兽,弓无空放,矢不虚射,僵死的猎物连成片,射中的飞禽如雨点。扬雄的《长杨赋》也是以成帝的狩猎为主要内容,王粲的《七释》,张衡的《西京赋》《羽猎赋》,应玚的《校猎赋》《驰猎赋》《西狩赋》,潘岳的《射雉赋》等,多是以狩猎为主题,足以说明汉代人,尤其是帝王将相对狩猎活动的热衷程度。
史料中描写帝王狩猎的还有很多,如:汉成帝“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校猎”,汉明帝“车骑校猎上林苑”,汉安帝“校猎上林苑”,汉桓帝“校猎上林苑”,汉灵帝“校猎上林苑”[89]等。除了帝王,达官显贵也都酷爱狩猎,如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
茂陵少年李亨,好驰骏狗,逐狡兽,或以鹰鹞逐雉兔,皆为之佳名。狗则有修毫、厘睫、白望、青曹之名,鹰则有青翅、黄眸、青冥、金距之属,鹞则有从风鹞、孤飞鹞。[90]
这样呼鹰逐兔、纵横驰骋的场面,与王昌龄的《观猎》:“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全后汉文·卷四十四》中,主簿崔骃言:
今旦汉阳太守棱率吏率数十人,皆臂鹰牵狗,陈于道侧,云欲上幕府。
这些关于帝王将相狩猎的描绘,均与汉代画像石狩猎图表现的内容不谋而合。且看《陕西汉画》中的一幅图,如图7-16所示,此图分上下两层,上图为狩猎出行图,由车马人物组成,前面一人着长袍拱手相迎。下图为围猎的场面。画中鹿、狐、獾、野羊四处奔逃,饰满狭长的画面。全图为160×35厘米。图中飞奔的马蹄、张满的弓箭、勇猛的射手、拼命逃窜的野兽、充满动感的画面,让人犹如置身其中。再看南阳王庄畋猎图,图7-17,图中左边二个人围猎一只虎,其中一个人跃马在前,然后返身挽射,另一人骑奔马持矛刺向老虎,不禁使人想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图右下饰有山峰,一个似猪的野兽受伤并仰翻在地,后面一人飞马追逐,持械与其搏斗。

图7-16 陕西汉画像石(采自《陕西汉画》图56)

图7-17 骑射畋猎图(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卷6图78)
狩猎是赋家们热衷的话题,其中班固的《两都赋》写的是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及东汉首都南阳天子狩猎娱乐的场景。无独有偶,这两个地方以狩猎为题材的画像石数量也相当多。可见,当时的帝王将相酷爱狩猎这是不争的事实,赋家以华美夸饰的语言将汉代帝王的狩猎娱乐生活渲染到极致。石工以遒劲有力的刀法细致地刻画,给我们带来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我们把汉赋的士人文学和汉画像石的民间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汉代帝王将相欢快、激烈、愉悦的狩猎情景。
汉代,随着染织技术和刺绣工艺的发展,其服装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到了西汉,已经有锦、绫、绮、罗、绢、纱、缣、纨、缟、布、帛、麻等染织品,但是对付寒冷的冬天,动物的皮毛是很好的选择,虽然不像今天的皮草大衣那么豪华、奢侈,也没有现在这些样式新颖、色彩艳丽的羽绒服饰等,即便是做工简单、式样单调的皮毛,其御寒效果还是比其他染织品要好得多。尤其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更是以打猎为生。因此,素有“平原喜搏,高原喜射”之说。
《豳风·七月》载,冬闲时,农夫狩猎捕得的小野猪可以归自己所有,对普通百姓来讲,狩猎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但是,五谷杂粮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源。《春秋·庄公十七年》载“多麋”,因为当时人烟稀少、土地空旷、鸟兽很多,不免会为害庄稼。《白虎通义》云:“王者诸侯所以田猎何?为苗除害,上以供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也。……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又云:“士射鹿、豕何?示除害也。”因此,狩猎还可以保护农作物。《礼记》中有所提及,《周礼》中还有专门对付野兽保护农田的官职:
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礼记·月令》)
掌沟渎浍池之禁,凡害于国稼者,春令为阱获沟渎之利于民者,秋令塞阱杜获。(《周礼·秋官·雍氏》)
掌设弧张。为阱获以攻猛兽,以灵鼓驱之。(《周礼·秋官·冥氏》)
因此,《左传》隐公五年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91]步入农业社会,粮食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保护庄稼、渴望丰收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当鸟兽损害农作物时,理应采取一切方法,或用罗网毕捕,或设陷阱、或狩猎,来保障作物生长。
汉代的狩猎无论是为饮食、还是为温暖身体,亦或是为保护庄稼,在人们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盐铁论》的文字记载、马王堆汉墓的竹简记录及动物骨骼鉴定,还有汉画像石中狩猎图、庖厨图、宴饮图的生动展示,都充分说明了狩猎作为温饱之需的重要意义。
(三)狩猎的军事价值
国家的繁荣稳定,一定要有训练有素的军事队伍,汉代代秦而立,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和开拓边疆的战争,除了实现大漠以南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的统一,还将西域、河西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92]除了统一战争,汉代还有民族战争、农民战争、统治阶级内部夺权之类的战争以及与周边匈奴之间的各种战争。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些频繁的军事战争,使得军队必须高度警惕、居安思危、强加训练。狩猎便是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狩猎时,可以把野兽假想成敌人来练习单挑、围攻、搏击等训练。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正在下棋的魏王,接到赵国在边境上聚集大批军队的报告后,本以为是赵军要来进攻,立马吩付调兵遣将以备战。情报灵通的魏公子无忌,得知是赵王田猎,这才免去了一场惊慌。诸侯王的狩猎就如同打仗一样,规模浩大,说明诸侯国常以狩猎来修习战备。汉代蔡邕的《月令章句》云:“寄戎事之教于田猎,武事不可空设,必有以诫,故寄教于田猎,闲肄五兵。”田猎不仅可以驱驰骑射,围猎捕杀,而且可以模拟实战,对军队士兵调遣部署组织进退,甚至使用兵车围逐。[93]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得知,在汉代,每逢秋天,天子都要兴师动众地组织狩猎,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训练,通过狩猎,习武讲道、检阅士兵、保护人民,安不忘危。有时还要仿照军队制旗帜。如:
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闲肆五兵,因以顺时取禽。其礼,将军执晋鼓,师率执提,旅率执鼙,以教坐进退徐疾之节。(《月令章句》)
亲执弓以射禽,所以教兆民(载)战事也。四时闲习,以救无辜,以伐有罪,所以强兵保民,安不忘危也。[94]
凡军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甸亦如之。(《周礼·司常》)
战斗不可不习,教于蒐狩以闲之也。(《尚书大传》)
夫田猎,因以讲道,习武,简兵也。(《韩诗内传》)
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大武乎上囿,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而讲事。[95]
《周礼·地官小司徒》曰:
凡四时之田:前期,出田法于州里,简其鼓铎,旗物、兵器,修其卒伍。及期,以司徒之大旗致众庶,而陈之以旗物;辨乡邑,而治其政令刑禁;巡其前后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断其争禽之讼。[96]
凡四季的田猎,要事前先向各基层宣布田猎的法则,检阅他们的鼓铎、旗帜和武器,修整他们的军事编制,用代表乡邑的旗帜排列队形,辨别乡邑并监督他们执行政令、刑法和禁令等。即进入农闲时,以秋射来进行全民性的操练,来增强国家威力,以预防不测。
《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云:
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获车,驰送陵庙。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刘之礼:祠先虞,执事告先虞已,烹鲜时,有司,乃逡巡射牲。获车毕,有司告事毕。[97]
在周代,田猎分四时进行,即“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春蒐”主要是进行编队训练,打不孕之兽;“夏苗”是训练野外宿营,除禾苗害兽;“秋狝”的任务是进行基本技战术的训练,猎壮大之兽;“冬狩”是进行全面的军事演习活动,猎取百兽。很明显,作为一项军礼,田猎把狩猎活动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武艺、增强体质,也可以使军事训练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取得良好效果。[98]汉代继承和发扬周礼文化的三代主流传统,重视射礼以及通过射猎进行军事演习。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汉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帝王对英勇善射的将军也相当重视,如飞将军李广,骁勇善射,唐诗中有“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史记·李将军列传》曾记载文帝的感慨:“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99]善骑射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还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并且在墓前立大型石雕,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这更增加了士兵们练骑射、立战功、获封侯的信心。
因此,作为墓葬艺术的汉画像中有大量的狩猎图。狩猎的种类很多,有围猎,有单击,有骑射,有步射,还有弓射、弩射、弹射、弋射等,从射姿分有立射、仰射、跪射、骑射、步射等,这和当时的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上古时代的最初战争,所用武器就是狩猎工具,战争方式也和排列阵势的集体围猎方式相似……抑或远途规模较大的狩猎活动本身就具有军事演习意义和武装巡视的目的性。[100]《续后汉书·北狄》说匈奴“各地有分,以左右手为次,围猎战陈,各相联比,皆如分地,不易其次”[101]。组织围猎,即按游牧秩序进行,如同实际战争,也体现了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
作为中央集权的汉代,统一一直是国家的宗旨,目标很明确,但过程很艰难曲折,因为周边总有匈奴来骚扰,如《史记·匈奴列传》所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102]东汉时有北击匈奴、征讨乌桓、鲜卑及与蛮夷、西羌各部族等战争。士兵们以射猎为先,修习战备,战败敌人是大家共同的心愿。《袁盎晁错传》中提及汉军对付匈奴的五大长技:“轻车突骑”,“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驾往来,什伍俱前”,“材官驺发,矢道同的”,“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103]这些技能都可以在长期的狩猎中得到训练。
因此,汉画像中有很多的狩猎图、战争图、献俘图综合在一起。狩猎图是为战争做训练准备;战争图表现了如何击败敌人,赢取胜利的过程;献俘图意在彰显胜利成果。如图7-18-1,《汉代画像全集》[104]二编,图89,图像共三层,上层为交战图,中间为献俘图,下层为狩猎图。邢义田《画为心声》中有一台湾史语所的拓片,图7-18-2,此图比较模糊,从上端数来第二层是一联四面相关的战争和献俘图,最下层有一典型的狩猎画像[105]。《绥德汉代画像石》[106]有一图,图7-18-3,是陕西绥德汉墓前室西壁画像,其横额上是战争图和狩猎图。《山东汉画像石精粹·邹城卷》[107]中也有交战图、献俘图和狩猎图交错在一起,图7-18-4。这样的图片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体现出狩猎图的军事意义。

图7-18-1 孙家村画像(采自《汉代画像全集》二编图89)

图7-18-2 台湾史语所拓片(邢义田摹)

图7-18-3 绥德汉墓前室西壁画像(采自《绥德汉代画像石》图29)

图7-18-4 《山东汉画像石精粹·邹城卷》图23(邢义田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