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汉代服饰是最能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服饰,它以大气自然的审美情趣、含蓄委婉的精神特质、朴素平易的天然风韵展示了汉文化的独特魅力。没有一种服装能如此具体、完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古老神秘的魅力,展现出专属于中国人的深沉隽永、拙朴典雅、潇洒灵动的气质。只有汉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进入了快节奏的生活,追求服装的简单化,西方的时装成了时代的宠儿。然而汉服美则美矣,但太过烦琐,很多人已经不太认同。常听闻,我泱泱大国没有国服,可见汉服在现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提起韩国,人们知道韩服;提到日本,人们知道和服;这两个国家都曾学习过中国灿烂的文化,他们的国服也与我国的汉服有些类似。那为什么汉服没有提高到国服这种高度?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文化底蕴太过深厚,服装艺术璀璨无比,汉服、唐装、旗袍等都影响深远,实在难以取舍;还有人说中国泱泱大国,无须用这种手段宣传自己。这固然是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国人重视不够,忽视了它们深层的文化蕴藉。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凝聚着千年文化艺术魅力的汉服了解不够。
怎么样让现代人了解古老的汉服,进而去热爱它。这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汉文化追随者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汉服的文化底蕴、审美价值等。对于汉服,留下的历史材料很少,出土文物大多保存得也不够完好,后人虽可以从古书记载中窥见一斑,但文字毕竟没有图像那么直观。只有汉画像最大程度地保存记录了当时汉服的面貌,因此,本文利用可以找到的汉画像材料对汉画像中的汉服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求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不一样的面貌。虽然汉画像中的汉服未必就是汉服原本的样子,但基本形式、文化价值不会相差太大。而且,由于汉画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反而能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现汉服的艺术美。
(作者 单锴)
[1] 常任侠,《东方艺术丛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190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56页。
[3] 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4] 〔汉〕傅毅,《舞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5]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85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4—2507页。
[7] 〔汉〕傅毅,《舞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0页。
[8]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03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7页。
[1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9页。
[1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9页。
[1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8页。
[13]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页。
[14]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15] 〔汉〕张衡,《东京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2页。
[1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14—2515页。
[1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3页。
[1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5页。
[1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4页。
[2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14页。
[2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22] 〔汉〕刘熙,《释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23] 蔡子鄂,《中国服饰美学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24]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25]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5页。
[26] 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2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8页。
[28]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9页。
[2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第87页。
[3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第1531页。
[3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5页。
[3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11—2513页。
[33] 李民、王健译注,《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3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14—2515页。
[35] 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36] 邵大箴,《“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中国书画》,2012年第11期。
[37] 孙怡村,《从汉画像石艺术看中国传统绘画民族性特征的渊源》,载《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501页。
[38] 吴冠中,《南阳石头记》,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2月6日第4版。
[39] 吴学峰,《以线造型 以形写神》,《美术大观》,2005年第6期。
[40]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1页。
[41]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5页。
[42] 张世亮、锺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83—519页。
[4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61页。
[44] 〔汉〕许慎撰,李伯钦译,《说文解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45] 〔汉〕戴圣,《礼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46] 〔清〕阮元校刻,《经籍纂诂》,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47]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48] 李梅,《“身份化”、“艺术化”与“象法天地”》,《文哲史》,2009年第2期。
[4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86页。
[50] 〔清〕朱彬撰,饶钦农校,《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59页。
[51] 李梅,《“身份化”、“艺术化”与“象法天地”》,《文哲史》,2009年第2期。
[52]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53] 〔清〕朱彬撰,饶钦农校,《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