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一本迟到了很多年的书。
我不大喜欢读课堂实录,因为它不是剧本。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色彩,为何要统一成一种风景?
每次出去讲课,都有一些老师问我:“何老师,您有课堂实录吗?”
答曰:“没有。”
“那什么时候会有呢?”
“什么时候都没有。”
一年又一年,我都这样回答。答得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2018年下半年,我去看我的老师周一贯,我把这事讲给先生听。我以为先生会和我一样不屑于此,谁知他竟然很认真地说:“你这个想法不对。剧本有剧本的意义,实录有实录的价值。演员读剧本是为了照着演,老师读实录虽不是为了照着教,但可以借鉴啊。除此以外,人们还可以读到一种教学路径,了解一种教学可能,品味一种教学智慧等,意义可大着呢!我认为你有必要出一本教学实录,这也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梳理。如果能配上点评,给人的启发会更大。”
“点评倒是没问题。”我对周老师说,“您不就是我‘私家定制’的评课师吗?我的课绝大部分您都听过,也都评过。如果我去整理一下,估计会有二三十节之多。”
“哦,有那么多吗?”周老师的笑,采下来可当花养,“那你统计一下我给你的课写过的点评,若真有那么多,我建议你出一本书。”
“书名就叫请周一贯先生评课?”我脱口而出。
“书名不是问题,”周老师强调着,“书一定要出的!”
我听老师的话。回到学校以后便翻箱倒柜地找出自2000年起周老师给我写的课例点评,共25篇。可我的25节课堂实录呢?不知散落到哪个角落里去了。同事提醒我倒查(所谓倒查,是从我收集的各家语文期刊中去找,顺藤摸瓜,因为我的不少课堂实录,都曾发表在这些刊物里)。
这个方法真管用。实录找到了,与周老师的点评放在一起,一课一评,倒也般配。但仔细想想,问题来了:第一,我发表过的好些课例太过老旧;第二,有些课的选文纯属兴趣所致,自说自话,自然不能与统编教材的文章相比肩。后来经过筛选,仅剩8篇课例。周老师说:“不急,你用一年的时间,再研磨出8节课来,我给你再写8篇点评,16节课例加点评可做一本书了。”
收录在这本书里的课例,基本上是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其课型包括阅读课,习作课等。它涉及年级较多,几乎横跨小学一至六年级。每节课例都是我几次甚至几十次试教后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节是我剪不断、割不下的戏曲剧本教学实录:一节是我根据童话《小猫钓鱼》改写的剧本《小猫钓鱼》;另一节《草桥结拜》,选自戏曲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2014年第一次将戏曲剧本引入语文课堂的实录,它在我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老师周一贯先生不顾八旬高龄,专程到现场听我讲新课,并对照我的课堂实录,进行十分贴切、适切、真切的点评与指导。有些点评甚至写过不止一遍。如果说,我的课堂实录是从“怎么教”这个层面作了探索与尝试,周老师的点评则是从“为什么这样教”作了高屋建瓴的观照和提升。这种观照与提升帮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朝着“教得明白,教得有法,教得生动,教得有效”的目标努力。
我终于有了一本课堂实录。下次若再有老师问我,我会说,实录啊?我也有一本。嘿嘿。
在此,我还要感谢李丽萍、周秀凤、王吉琼、陈君飞、牟原喜等老师参与此书的出版工作,感谢诸位的付出。
2019年8月10日于金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