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师:第一次见面用什么方式最好呢?我说用歌声最好。我们来唱一首歌,好不好?
生:好。
(随着一曲《春晓》的旋律响起,学生跟唱,那清脆稚气的歌声让人不禁跟着哼唱)
师:我听到你们的歌声了,声音大一点更好,再来点掌声更好。
(学生边鼓掌边唱,声音洪亮有力)
谢谢大家,下面我给大家唱一首,想听吗?
生:(兴奋不已)想!
(师用戏曲曲调演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抑扬顿挫的旋律婉转回荡、洋洋盈耳,学生掌声热烈)
师:谢谢你们,大家知道今天学的是什么课文吗?
生:(大声说)知道,《古诗三首》。
师:没错。上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怎么样?美不美?
生:美!
师:是的,大美,壮美。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首同样美的诗。
师:第一首就是老师刚才唱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我们来读读课题——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大家肯定预习过了。谁来告诉我,《饮湖上初晴后雨》,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在西湖上喝酒。
师:解释这个课题,关键要理解“饮”的意思。对了,“饮”是喝的意思。喝酒,在湖上,天气如何?
生: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师:你再整理一下,课题的完整意思就出来了。
生:在西湖上饮酒作乐,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师:真好!声音水灵灵的,真好听。古诗里面,最喜欢和小朋友玩文字游戏了。有时候明明意思在前的文字,会跳到后面去,而明明意思在后的文字,却偏偏跑到前面。比如说这个“饮”字,它就跑到前面去了。这个小朋友很聪明啊,他在理解意思的时候,把这个“调皮鬼”找了出来,给它排排队,放到这儿(课件演示)。当然朗读的时候,我们假装没看见。一起来读这个课题——
生:(齐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这首诗的作者曾在杭州任职,他的名字叫——
生:苏轼。
师:真好。这节课学习的第二首诗,是老师没有唱过的——(出示课题)
生:《望洞庭》。
师:作者是唐朝的——
生:刘禹锡。
师:他的诗沉稳凝重,白居易以“诗豪”赞美他。苏轼喝彩的是西湖,刘禹锡点赞的是洞庭湖。大家都预习过没有?
生:预习过了。
师:会读这两首诗吗?
生:(充满信心)会!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首诗——
生:(齐读)两首诗。(师用手打着节拍)
师:哇,你们第一次读,就读得那么好,真了不起!本来我还准备考考大家的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现在看来这些都太小儿科了是不是?
生:是(也有学生说不是)。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师:还是过一下吧。每个生字读两遍,如果你觉得这个生字同时也是个新词儿,那就连起来当作一个词读两遍,开始吧。
生:(齐读)苏轼。
师:真聪明。
生:(齐读)潋滟、亦、抹、庭、刘禹锡。
师:这个读得更好了,没有读成“禹锡”,一起读——刘禹锡。
生:(读生字)刘禹锡、未磨、盘。
(生齐读生字。听课的教师鼓掌)
师:不错。再来考考大家,这几个生字里有两个生字穿着“绿衣服”,说说这是为什么?(“抹”和“磨”两个多音字教学)
生:多音字。
师:说说这个“抹”还有一个什么读音?
生:抹mā。
师:我们在二年级的语文园地的时候学过这个不同读音,一起念出来——
生:抹布。
师:这个“磨”还有一个不同读音叫mó,当工具用的时候就念mò,此外都念mó。
二、比较阅读,体悟写法
师:生字读熟了,多音字也知道了,现在读起来一定更棒了,我们把生字和多音字放在古诗里,请大家好好地读一遍。我想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读,好不好?
生:(响亮地回答)好!
师: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第一组——青蛙王子组,男生来做,起立。第二组女生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队,你们就读第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起——
(男生齐读)一本正经,表情严肃。
师:真棒!太了不起了,声音亮亮的,脆脆的,读得有板有眼有节奏,请坐下。白雪公主有压力吗?敢于站起来读吗?
生:(信心十足站起来)敢!
女生齐读第二首——《望洞庭》面带微笑。
师:自我感觉怎么样?
生:还好。
师:比较谦虚,其实你们真的不比刚才那组青蛙王子差,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们更注意了两个方面。第一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第二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这是苏轼在为西湖点赞,我们应该用赞扬的口气来读。节奏感和音乐感都读出来了。看到你们每个人都笑眯眯的,看到这么好的湖光山色,你们觉得——
生:很美。
师:不过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光会读诗还不是最厉害的。
生:要会背。
师:我们来玩更厉害的,谁能够根据老师说的话,猜一猜这是哪句诗,还玩不玩?
生:(学生兴奋不已)玩!
师:请听题,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也好浓妆好,总是一样漂亮、美丽。一起说——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真聪明,再来一句。这次我不说话,你就看着一张图,猜猜是哪句诗?(出示图片:远远看去洞庭山一片翠绿,好像白银盘里装着的一颗青色的田螺。)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大家有意见吗——一起来读。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还真难不倒你们。不过现在更难得来了,还玩不玩了?
生:(兴致高昂)玩!
师:我要大家看着这两句诗(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想一想,这两句诗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也可以翻开书本第74页。允许同桌或者四人小组讨论,请你们找一找,比一比,发现一处说一处。谁先来——
生:都是描写山水。
师:专门写山水的诗叫山水诗。这是他的发现,还有吗?
生:都用了比喻。
师:哪里用了比喻呢?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青螺”其实是什么?
生:湖中的山像一个青螺。
师:白银盘指什么?
生:湖水。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都有比喻,还有吗?
生:这两个都是说杭州的。
师:你太有家乡意识了。不过,洞庭湖可不是浙江的,是人家湖南的。
生:都是写湖的,一个是西湖,一个洞庭洞,都很美的。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给归纳一下,有哪几个相同的地方,比如第一、第二、第三,用这样的方式说。
生:第一,这两句诗都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表现喜爱之情的;第二,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刘禹锡用了两个比喻;第三,这类诗叫山水诗,用来歌颂山水的;第四,都介绍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
师:你简直就是我的老师,谢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这两诗里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诗。(齐读)
三、解释诗句,想象诗意
师: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刚才大家都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是个比喻句,还说把西湖比西子,那么你知道西子是谁?
生:西施。
师:你知道西施是谁吗?
生:古代美女。
师:你想不想看美女?
生:(不好意思地支吾)
师:别不好意思的,一起看看吧。(出示西施图文)我们一起读一读介绍。
生:自由朗读介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用自己的才华和美貌拯救了国家。
师: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出示西施名片)那为什么不写西施呢?
生:因为西施拯救了越国,为越国作出了贡献,所以叫西子。
师:没错,“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水平人的尊称。你还知道哪些带“子”的名人?
生:孔子,孟子,老子……
师:对了,孔子地位很高,那就把这句诗改为“欲把西湖比作孔子”好不好?
生:不可以,因为后面说了淡妆浓抹了。
师: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形容女子的妆容或浓或淡。
师:这首诗中有写西湖的美吗?
生: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这个我已经知道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美景作者已经写出来了?
生:水色。
师:把它读出来。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这两句话写了西湖之美,美在水色,美在山色。(出示西湖风景)我这里有两张画,猜一猜,哪一张是水光潋滟的美,哪一张是山色空蒙的美?
生:(学生被图片所惊艳)下面一张是水光潋滟,上面一张是山色空蒙。
师:水光潋滟美在哪里呢?
生:晴天,方好。
师:山色空蒙的时候是雨天。
生:雨天,亦奇。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晴天,湖面上(水光潋滟),很好;雨天,(山色空蒙),很奇。我们一起把这句诗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重点读出西湖的美!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其他学生跟读)
师:刚才我们看着文字想象出画面,现在到最难的时候了,(出示图片,指导看图)看着图片想一想,这张图是哪一首诗中的哪一句诗?拿出笔画一画,同时想一想这句诗的诗意是什么?有两个问题,听清楚了吗?开始动笔吧(学生圈画)。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来说。
生:这幅图是《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句。
师:诗句找到了。那么,诗句的意思会说吗?
生:月光和水色相融在一起,湖面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你讲得真好,你姓什么?
生:我姓唐。
师:在古代的话,称他为“唐子”。
生:唐子。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生: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读得有些拖,请唐子同学带大家读一读。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齐读)
四、诵读古诗,升华诗情
对了,我想起一件事,今年十一,我去绍兴景区旅游,看到一个地方在搞“你背经典我送礼”活动。假如有一天,西湖和洞庭湖推出这个活动,你们会去参加吗?
生:会。
师:哪个同学来参加,我挑一个。告诉老师你姓什么?
生:我姓刘。
师:我是西湖旅游公司的,欢迎来参加“你背古诗,我送礼”的活动。你会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吗?
(生背诵流利、顺畅)
师: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师:是的,西湖的晴天是美的。
生:西湖的雨天也是美的。
师:水光潋滟是美的。
生:山色空蒙也是美的。
师:答得多好,这个礼送不送!
生:送!
师:我先欠着,现在我再挑一个女同学上来。我问你,现在老师应是哪家旅游公司的?
生:(毫不犹豫回答)洞庭湖!
师:欢迎你参加洞庭湖旅游公司推出的“你背古诗,我送礼”的活动。这位同学,给我们背背《望洞庭》如何?
(生摇头晃脑地开始背诵)
师:背得怎么样?(生鼓掌)陆同学背得真好,而且她笑眯眯的,让人感觉月光下的洞庭湖也是恬静美丽的。我还想代表旅游公司问你一个问题,刘禹锡去月光下看洞庭湖为何带着镜子?
生:他没带镜子。
师:那“潭面无风镜未磨”中不是有镜子吗?
生:那是他把洞庭湖水比作了镜子。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洞庭湖水在月光下特别平静,就像一面没有被打破的镜子一样。感谢你解了我的困惑!
你们说,这个礼送不送?
生:送。
师:还有人要背诗吗?
生:(大声回答,气氛热烈)有。
师:那我们就一起背吧!(全班背诗)
师:都很好,都应该有礼。这样吧,老师就给大家送一个集体礼,好不好?
生:(兴高采烈)好!
(音乐起,师用戏曲曲调演唱《望洞庭》,生边和节拍边唱)
师:这个礼物好不好?
生:(学生激动鼓掌)好!
师:那就将它带走吧。
(生学唱“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意犹未尽,沉浸在歌声中)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