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如何让经典与经典相遇:一节值得深思的课
戏剧文学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无疑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戏剧一直徘徊在语文课程之外,未能融入校园文化。
2015年,著名特级教师何夏寿率先倡导将戏曲引入语文课堂。这一具有拓荒意义的行动,其影响正遍及全国各地。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再次提出戏曲教育的相关理念,这赋予了语文课程改革又一大重任——注重培育观众,这是戏曲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前提。相较于成年人,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戏曲时会有因年龄层差异带来的一些特殊性。基于此,深谙儿童教育之道的何夏寿老师便开始尝试自编儿童喜欢的童话越剧,并在课堂上作尝试研究。本案例的首要价值正在于此。
赏析这堂课的设计呈现,有不少成功之处可供借鉴:
一、大胆“跨界”:童话与越剧
童话是儿童的恩物,虽然不一定有多少戏剧性,但具有情节简明、结构清晰、内容真善美的特点。越剧是闻名全国的绍兴地方戏曲,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是它的重要题材。这两者虽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当越剧观众是儿童时,就成了“绝配”。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基础是“跨界”,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在“跨界”之后却可以开创出一派新天地。语文课改,一样也应具有跨界整合的现代思维方式。何夏寿大胆地将童话引进越剧,其跨界的思想基础是为了让孩子喜欢,也为了让越剧能够在校园里培育新的小观众。这种课程改革策略,让我们多方位地获得启迪:它不仅要奉行跨界创新的学理,更要遵循以生为本的信念。
二、注重文体:本色与运用
在语文戏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是文体的识别与认知。剧本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小说、散文和诗歌。在初读剧本之后,教师就着重凸显剧本与故事的区别,并且简洁地将其归纳成三个要素:一是说话人后面有他说的话,这叫“对白”;二是写在括号里的,叫“表演提示”,意思是让台上的演员做这个动作;三是前面加个“唱”字的,就是要唱出来的,叫“唱词”。同时,教师又用“连线”的操作,让学生体验戏剧文体的三个主要特点,并用多种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显然,在语文的戏曲教学中,这是一个应当突破的难点。教师通过学生实践运用的通道,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文本感受,在重点突破上做得十分缜密细致,确实可圈可点。
三、读写结合:吸纳与自编
从本课的全程中充分体现了读与写的多元结合,也是一个不可不说的亮点。从开头唱《小红帽》《葫芦娃》以及校歌,这样的导入并非闲笔,因为校歌正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插曲,而《小猫钓鱼》这一童话的作者就是当地的乡贤金近,而何夏寿正是金近小学的校长。如此安排,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一系列隐性的熏陶深藏其中。
在本课教学往深处推进时,教师又富有挑战性地安排了让学生自编小猫和蝴蝶玩的四句唱词。孩子们写过儿歌,现在又被剧情深深吸引,再加上还有了小猫与蜻蜓玩的唱词可资模仿,这样的训练应当是学生“可以跳一跳摘下的果子”。于是,在“写唱词比赛”的游戏场景中,学生积极参与并顺利完成了自编唱词的语文运用。
四、学演一体:认知与实践
语文的戏曲教学,无疑应当追求一种高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果是传统的地方戏曲,让小学生演出当然十分困难,当堂表演更是难上加难。但童话戏曲就不一样了,由于它为孩子所喜欢、所熟识,加上情节明朗简约,当堂表演就成了可能。本案例正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学演一体呈现,就仿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使学习实践达到了新的高度,不能不说是本堂课的一个根本性又具创造性的突破,而成为童话越剧课堂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放眼当下时代,已由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到了审美文明时代。正是从这个角度审视,童话戏曲课的拓荒不仅是课程改革创新价值的体现,更是语文审美时代意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