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深度学习课堂运作样本

周一贯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育心,而育心的本质在育脑。为此,今天我们对“学习”的定义,已不限于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而必须是拥有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造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这些都是成人、成功、成才所必须的。显然,这样的学习必须是一种深度学习,一种指向提升人的核心素养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又必须从日常的课堂运作做起,虽然只是涓涓细流,但终可汇成奔腾大江。著名特级教师何夏寿执导的《枣核》,正是从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堂运作的样本。

本案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以“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为人文精神主线;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并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为语文素养主线,并实现双线的有机融合。为此,这篇课文的略读教学,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双线融合推进的学生自主阅读和运用上。所以,教师引领学生去达到这样要求的方式,便成了在课堂运作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的必选策略。那么,何老师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使其有了“样本”价值,就成了笔者关注的重点。要而论之,似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统整”归类课文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众口头长期流传的,反映不同时代人民追求幸福、追求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人民聪明才智等方面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把“民间故事”,从“故事”这一大类中分离出来,而且以图片《女娲补天》、动画电影《哪吒》和歌曲《葫芦娃》,既展示了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而且还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由“例”到“类”的逆向“统整”,意在让学生明白民间故事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在课堂教学结尾处,又与开头介绍的女娲、哪吒、葫芦娃相呼应,归纳出民间故事其中的一类叫“怪异故事”,这个故事与其他的如“报恩故事”“智慧故事”等,都属民间故事。那么全世界的“怪异故事”有多少个?又搜索出518000个,如《拇指姑娘》《田螺姑娘》……显然,教师的这种统整归类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人的认知成果大多只是独立地存在着,如果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能将这些孤立的经验互相联系“统整”起来,便形成了“结构”。从“深度学习”的某一方面来说,就要善于将零散的经验(认知)联系起来形成“结构”,才有可能抵达学习的深度。学生的认识经验,如果都只是一种不相联系的碎片化的存在,没有形成结构,加之学生也不善于通过联想实现结构化,便只能停留在一种浅表的、僵化的学习状态。

二、以“支架”梳理故事

“复述故事”也就是“讲故事”。这是本单元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一个重点。要复述好故事,就得记住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来自故事本身的复杂性,这就为记住故事带来了困难。怎么办?教师采用了以表格为支架来梳理情节的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故事的内容,而且也让学生能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之美。“支架”就是故事内容的“提纲”,它比“提纲”更形象。在语文的读写活动中,具有“支架”作用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一个“提纲”,可以是一系列“问题”,也可以是一幅“思维导图”,当然还可以是一份表格。何夏寿老师在本案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填表格的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并熟悉故事的内容及发展脉络,又通过放手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填写,促进了记忆,有助于后期的复述。

显然,学生搭建支架、运用支架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一项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训练。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如表格化),着眼点正是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真切体验。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都是直接从人类认识的结果开始,是高起点的。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更多地回归到参加具体的活动,并从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真切的体验,以弥补抽象化学习的不足。这应当是“深度学习”的另一方面的体现。

三、以“续编”发展想象

“尝试编童话故事”是本单元在语文素养发展方面的一项主要目标,具有一定难度。何夏寿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顺着县官被枣核击败之后这一故事情节所具有的客观发展性,让学生大胆尝试把这个故事往下编。在全班同学跃跃欲试之际,教师安排大家分组合编,这又是一项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方面富有情趣的活动。课堂实践的效果表明,这是一项成功的设计。小组的汇报交流说明学生续编故事相当精彩:如县官和衙役采用了在土中活埋枣核的办法,结果让枣核如鱼得水,一次又一次可以从土中蹦出来,而且蹦到了县官的眼睛里,把县官蹦瞎了,从此县官再也不敢去找枣核的麻烦。这个续编不只是情节相当精彩,而且还具有最后的结局式特点。这是对故事情节的一次成功的“变式”和发展,对学生来说更是在把握了知识的本质(故事的精神内涵)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创造性迁移。显然,由学得的知识本质推移出灵活的变式,不仅需要理解力,更需要想象力。也就是让孩子能够将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这正是深度学习必须具备的。

四、以“评说”提升质量

故事讲得好不好是需要评价的。这种评价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以前,我们总是习惯于由老师来评价,当然这很重要;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来评价,这就更具有教学价值。《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9日)有雨茂的一篇文章谈及“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讲故事”。雨茂带儿子(初中生)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后,要求儿子给他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遗憾的是,孩子说得既不清晰流畅,又索然寡味。作者认为不只是中学生,还有大学生,乃至进入了社会的成年人,也多多少少有这个问题。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6岁之前会讲故事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学习和社交能力都会比较强……由此也足以佐证讲故事的能力相当重要。这是因为讲故事不仅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出色的想象力、优异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及敏锐的自我判断力。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复述能力:学生不仅要有讲故事的实践,更要有“怎样讲才好”的自我评判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明白“讲是一种本领,听讲更是一种水平”,引导学生开展“互评”,对培养学生讲故事、评故事的能力,确实显得十分必要。

五、以“幽默”增添风情

从某个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是一种对话的艺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教学启发、导引、交流和升华的载体。本案例中,何夏寿老师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一个取得成功的亮点。总观他的语言,特点是机智而颇具幽默,这很能调动学生指向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说实话,我也预习了,可是我还没看出他(枣核)哪里聪明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在你们面前自称老师了”……这是自嘲式的幽默。“厉害了,我的哥们”,“亲爱的宝贝们”,“他讲的故事‘起步价’多少”,“评了6颗星的同学请问将来想当什么?当演说家吗”……这是激励式的幽默。“你讲的故事,直送中央台‘中国好故事’……这个栏目设置的时间:未来;播出的时间:未来;大家收看的时间:(学生答‘未来’)”……这是一种蕴意深长的幽默。现在孩子们还小,但是他们拥有最可贵的财富便是“未来”。“未来”可以实现他们的志向。所以,师生之间心有灵犀,都会对“未来”抱有最充分的信心。

深度学习是指向挑战大脑的学习,它也许是艰苦的,但同样可以充满令人身心愉悦的风情。课堂是严肃的,但也需要“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