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以点带面,实现高效共读
周一贯
在阅读课中,真正落实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互动共读,是关键所在。然而,要智慧地安排教师指导与学生自读、互动共读的三者关系,却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准的挑战,绝非轻而易举。本案例中,执导教师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构筑了一个有效的学生共同体,是十分具有评赏价值的。
其实,“以点带面”也是文本的行文特色之一。“猴子观海”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都是课文的详写部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都属略写部分。即便是详写,教师也只选了“猴子观海”这一点进行剖析,而把更多的阅读空间留给了学生,这是明智之举。
“猴子观海”作为带面的“点”,自然必须细读、深读,教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形象感受“猴子观海”。
教材一般由导学系统、课文系统、插图系统和练习系统四大部分组成。插图在教科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教科书的知识存递、内容阐释、美感熏染和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更是一门极富人文内涵和审美教育的课程,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历来是教科书的追求。可惜的是,插图系统的运作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然而在本案例中并非如此,教师不仅让学生具体指认,而且仔细观察,并作了图文对照的描述。
——再循图读文,品赏文字符号的具体描述。
学生在观图中获得的只是形象感受,在语文教学中,还得用语文的方式,再回到对文字的品赏之中,从而为语文的描述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教师由“课文又是怎样写这块奇石的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口头表达,并在此处设计了一个理解这段话的学生共读共议环节。如猴子“抱”着腿、“蹲”在山头、“望”着云海这三个动作,十分惟妙惟肖;“一动不动”虽没有展开细致描述,却表达了猴子观海的专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进一步让学生表演。然后又从猴子的神态,引申到云海的神态;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思考猴子和云海之间的联系——居高俯视才能见到云海的奇幻……显然,只有在“点”上进行深挖细读,才能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后劲。
那么,教师又是如何由“点”带“面”给学生以自主阅读的机会和互动共读的研讨的呢?
——以“四人小组”的互动共读,深化感受“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三块奇石。
这部分在课文中也是详写的,但在解读上不一样了,因为有了“猴子观海”这个“点”,师生共读的引领,学生的阅读思路已经充分打开,可以放手让大家在小组里互动共读。这样,因为参与读的范围小了,反而可以为学生的自由发言、互动讨论创造更好的条件。
——再以小组共读的课堂交流,尽显互动共读的精彩。
如关于“仙桃石”的交流:“这块巨石的样子,可真的和大桃子一模一样,两旁的树木就像大桃子的叶子呢!”“比起我们平常吃的桃子,这个‘桃子’真的太大了,怪不得称它为‘仙桃’”。“它就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桃子的“大”和来历与“仙”相联系,合情合理)“这里用了两个动词‘飞’和‘落’,写得特别棒。”(深入到了用字的生动和逼真)其他如对“仙人指路”的交流,对“金鸡叫天都”的体悟,也是表述畅达,读出了感受,读出了联想,充分说明了学生有能力在互动共读中去深读品赏课文。
在试背课文和创意读写的最后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地结合了课文中略写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
语文听说读写实践,在这里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