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提升深度阅读的张力
周一贯
深度阅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超文本阅读,即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前阅读体验的参与、比较和批判,推陈出新,达到对文本个性化认知的新水平。那么,深度阅读的张力是怎样从阅读课堂中产生的?本案例应当说是一个颇具研发价值的范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文体分类”中定向
文体分类是相对的,古人云“大体须有,定体则无”,颇有道理。本课文可以认为是“神话”,也可以看作是“传说”,当然也可以叫“民间故事”。若从“神话”的角度看,应是古代人们凭借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反映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读。牛郎织女虽然事关一种天文现象,但课文并没有太多涉及银河、鹊桥、牛郎星和织女星等,不宜从神话的角度读。若从“传说”看,“传说”大多是以历史上一定的人物、事件、地域为依据的。从这一点上看,课文似乎也并不明显。若从“民间故事”的角度说,神话故事、传说故事也可以在民间故事的范畴之内。现在,何夏寿老师要超越教材,不仅是“添油加醋”地复述故事,而且还要统整其他课文(如《猎人海力布》),故将其定位于“民间故事”,无论就教材的编排意图,抑或是从本案实现“深度阅读”的需要来说,都是十分恰当的。这种在文体分类中的明确定向,对于提升本案例开发深度阅读的张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从“目标指向”中升格
《牛郎织女》是统编教材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在笔者评点这堂课时还没有看到全册教材的整体安排,但从课案中可以发现本课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发挥想象,添油加醋地复述故事”。现在,何老师意图在这个要求实现的同时,能够升格为“编写剧本”,并“选择一处进行表演”。显然,这是展开“深度教学”的需要。何谓“深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认为“深度教学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本案将民间故事改编成部分的剧本予以发展,正是学生可以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而且在编剧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这也正是实现本案例“提升深度阅读的张力”之价值所在。由此看来,教师在实现目标指向上的这一“升格”,乃是全案例的点睛之笔。
三、从“实施策略”中激趣
让“编剧”这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变为情趣盎然的创意活动,在本堂课中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在这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力和审美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戏曲《天仙配》片段开场,又以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结课,给学生以浓浓的戏曲熏染。中间,让学生分工当“编剧”、当“演员”或是当“导演”来品读课文,自是别开生面。然后,在重点部分又以老牛如何关心牛郎,让学生在读解课文的同时,统整其他课文或生活认知,读得格外地生动有趣。用“导演导戏”以直入重点,用“编剧说戏”以突出创意,最后又以“演员演戏”来“强化创新”,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一直处在主体参与的地位,而且意趣横生,课堂里笑声不断,使阅读活动充满了快意创造。
四、从“教学对话”中拓深
高品质的教学对话,不仅是教师为推进深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而且是课堂提升张力的重要载体。赏析何老师的课,最难忘的是他的教学对话,平易近人而不失理性内核,灵动鲜活而尽展引导实效,风趣幽默而兼具赞美勉励。这实例比比皆是,笔者在这里因篇幅关系虽不能一一例举,但实在有必要提醒大家不忘品咂其中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