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预测:阅读教学要找准“正确姿势”
周一贯
阅读是造就人精神世界之大事,不仅需要诸多具体方法,更要有高端的整体性的策略。何为策略?它应当是根据整体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基本方式。落实到阅读活动之中,那就是可以极大提高阅读效益的整体性的基本方略。
统编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有了系统的关于阅读策略的教学内容,这是在语文教材编写上的创新。编入三年级上册教材的是“阅读预测”。在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开始通过课后习题,简要地提出了“什么是预测”“怎样预测”“预测的依据”等;在第13课便直接把预测的阅读策略融入于课文之中,以省略号让学生预测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引导学生如何作预测的练习。
“预测”也就是在阅读中预先猜测人物或事件的发展,这是一种在阅读中对后文作预想猜测,然后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作比较的一种阅读策略。这种测读法,会使读者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心理上有急于想了解下文内容是否与猜想的内容一致的意向。因此,大脑对文字语言的选择性理解的效率便大大加快,有时只要扫视几个词、几个句子,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预测有助于发展阅读思维,促进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和品质,从而优化语文读写的整体素养。
本教学设计能清晰地把握“预测”阅读策略的价值理性,抓住预测的训练要素。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赏析。
一、从激发“预测”的兴趣入手
教师如果从理性的“什么是预测”“预测应注意什么”之类导入,学生会觉得与自己的距离比较遥远,没有多大兴趣加以关注。现在,教师从“你们平时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入手,就会有话可聊,引发孩子对阅读的甜蜜回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出示一些有趣的故事书的书名,让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会写些什么故事?就打开了学生爱猜想的好奇心。这为之后展开如何进行阅读预测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在初读课文中找准“预测点”
预测须猜想,但猜想不是凭空乱想。原课文的叙述语言是猜想的依据,但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叙述中,去找到可以作预测的那个“点”。这个“点”或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但隐含着情节发展的线索,所以才可以成为“预测点”。如本案例中教师从“愁”字入手,既教学了生字,又从“忧愁”“愁眉苦脸”“满面愁容”这些词语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预测:“没有被刮掉的那根胡子,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正在放风筝的男孩子,嫌线太短,看到了那根长胡子会怎么样?”“碰到正在找绳子晾小鸟尿布的鸟太太,看到长胡子又会怎么样?”“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会碰到什么?”……于是预测的思维之流,方能欢快地奔涌。换句话说,找准“预测点”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激发思考的过程,主动联想的过程……这对于挑战学生的思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从猜测中还必须同时去发现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这就要求学生在预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使猜测有理有据。课文中是怎么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有什么特征?这是必须引起学生注意的,如“胡萝卜先生为什么常常为胡子发愁?”一是他的胡子长得很浓密,二是必须每天刮。这说明他的胡子非同一般,如果刮得不仔细,就会惹祸。课文中又是怎样写他“一不小心,胡子就惹祸了?”让学生发现一天因“刮得匆匆忙忙”“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就立刻疯长起来……于是许多事情就发生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点通过生动的对话予以强化,努力把这种寻找预测的依据做实,这也正是深读文本的语文功力之所在。
四、从猜测到续写,强化了“读写一体”的语文运用
从教材的要求看只是预测,但在本案中要求有所提升,这就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把预测写下来,这就成了“续写”。这样的发展,不仅合理,而且得法。所谓“合理”就是说:既然口头上能预测了,当然就能续写,把故事(课文)补充完整,使预测更具体化。所谓“得法”就是说:从口述到笔述,在这里是儿童易于完成也乐于完成的,可以打破学生习作可能产生的陌生和畏难情绪。在阅读课堂上轻松地经历一次“读写一体”的语文运用过程。
五、猜测,重在找到阅读教学的“正确姿势”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让学生接受读物的思想内容为目标,这种“接受式阅读”容易养成“死读书”的不良习惯,读者的思维只是在理解读物内容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打转。而“猜测”强调的是阅读个性化的建构。其实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的。人们通过阅读,把一种密码式的符号系统(文字和标点)转变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作品。而这里的“意义”是由读者主动建构完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猜测”正是读者对读物意义的个性化建构。正由于何夏寿老师充分认识到“预测”的这种策略价值,所以他特别在最后那个环节“情景引路,续编故事”上下功夫,也就是:“鸟太太的故事结束了,胡萝卜先生长胡子的故事有没有结束呢?”于是在继续猜测胡萝卜先生的新遭遇上,让精彩继续。显然,这样的处理正是我们要努力培养的阅读教学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