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民间戏曲:一门新课程开发的成功样本

周一贯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指明了前行的航向,确立了前进的灯塔。同年11月13日下午,著名特级教师何夏寿的一堂民间戏曲课,引爆了“千课万人”有三千多位教师参与的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观摩会会场。因为人们惊喜地发现这才是一个新课程开发的成功样本。

何夏寿老师有志于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开发”,已为之奋斗了好几年。他的“民间歌谣课”曾执教于大江南北,获得过如潮的好评。接着,他又开发了“民间童话课”“民间故事课”,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次,推出的“民间戏曲课”又令师生倾倒。在之后的“课改”征程上,他还将有“民间谜语”“民间谚语”等多种多样的尝试,力求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的系列化、完整化。显然,这将为小学语文界提供一个很具价值的新课程开发样本。

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精准且前卫的。首先,它诞生于我国城市化运动的进程之中。人们进入城市生活,重要的一条是必须让他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民间文学总是与“乡愁”特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的开发,可以让我们的后代永远不忘乡愁,不至于淡化了乡土情怀。另一方面,乡土又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而民间文学本来就是儿童的恩物,每个生命呱呱坠地之后最早听到的便是母亲的摇篮曲,祖辈为他们千百遍唱过的儿童歌谣,讲过的儿童故事,这些文学恩物从此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生受用的种子。同时,文学历来又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化更是文学大家族中最贴近儿童心灵的部分。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民间文学都应当是小学语文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何夏寿老师的“民间戏曲课”无疑是其民间文学课程中十分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因为它在当下课程开发扑朔迷离的情势下,有着特别的引领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为课程意识定性定量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首先在于对课程意识要有合适的定性和定量。所谓定性,就是课程的构建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这个育人主轴,不可徒求形式而任选内容。民间戏曲课程的开设不是以单一的娱乐活动去博得孩子们开心,而是关乎记住乡愁,提升童年情怀的大事。这无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根本的联系。所谓定量,就是对民间戏曲丰富内容的选择,需从各地的乡土实际出发。显然,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何夏寿首选本地的越剧,而且挑选了家乡上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施教地区杭州的《白蛇传》。正是这些戏曲,儿童自幼耳濡目染,自然对他们的人生有着特别的意义。

二、为文本阅读定质定序

民间文学课程的建构首先是作为语文的拓展课程而设计的。文本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活动,所以何夏寿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牢牢抓住了本节选的戏曲剧本作为阅读文本,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民间戏曲课的教学本体。同时,为了保证戏曲剧本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严格规定了科学的教学程序: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剧本中的难解词语,如“这厢有礼”“妙哉高论”“二八”等;二是让学生认识剧本这类体裁的特点,如“对白”“独白”“场”“唱词”“提示”等;三是让学生反复自读、对读剧本的节选部分,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所有这些,都精确瞄准了学生对戏曲剧本的认识理解,提示阅读感受这个基本点。

三、为语用功能定向定效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向,在何夏寿老师的课堂里,虽然是民间戏曲课,也一样注重于语用。这里除识字学词、朗读理解、体裁认识之外,还安排了学生尝试戏曲创作改编唱词的写作应用。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学为中心的助学教学设计,实现了对剧本读、写并用的全方位训练,为语文课程语用功能的学习确定了方向、保证了成效。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使“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拓展性设计中不失其定向、定效的功能。

四、为戏曲特色定位定效

戏剧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融入语文教育的不是新事,只是近年来有所淡化。2015年9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让戏剧、戏曲进校园、进课程。在民间戏曲新课程的开发中,教师既关注语文课程应有属性的保证落实,但又能不丢失戏曲特色,以培养儿童对民间戏曲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何夏寿老师以其圆润的唱腔和抑扬的音调两次示范演唱,唤醒了儿童对民间戏曲或浅或深的记忆,重燃对民间戏曲的激情。特别是第二次演唱,教师定点在学生创编的一段十字句唱词中,既体现了对儿童创编歌词的鼓励,同时也在接近课堂尾声时把民间戏曲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一次又一次激起了全场如潮的掌声。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而在传说的语文教学疆域里,不难发现,我们往往只抓住了与应试相关的部分而疏忽了其他方面。蔡元培曾经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让语文课程回归自然、连通生活、展示个性,就不能没有民间文学,就不可缺失了民间戏曲这个童年恩物。它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定格在我们每个人记忆的时空坐标里,现在该是让它们回家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