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诗心”本于“童心”
周一贯
诗与儿童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儿童诗的小巧晶莹、天真烂漫、想象奇特,甚至俏皮幽默、情趣逗人,本身就是童心的流露。难怪有人认为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确实,“诗心”本于“童心”哪!
应当说,这堂童诗写作指导课,最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最值得品尝揣摩的也是这一点。当然,说起来也许很容易,但怎么做到这一点,却并不简单。因此,我们的品评,就得研究一下这堂课何夏寿老师是怎么操作的:
一、重点抓得准,“滴灌”突破
教学设计的艺术品质,在于能抓准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突破点。童诗写作应当抓什么,也许你会觉得千头万绪,似乎哪一方面都很重要,都得引导。教师如果普施甘霖,来一个“漫灌”,可能既费时费力,又让学生不得要领。为此“滴灌”就显得十分关键。教师若能抓准“穴位”,一“点”,学生自然就会心领神会。当然,这需要功力,不仅要熟知儿童诗写作的要害,更要了解孩子学写童诗该从何处下手。这里,教师选择了“无中生有”这一点是别具匠心的。因为这不仅凸显了童诗富于想象的特点,而且涉及了比拟、隐喻的艺术手段。显然,这都可以理解为“无中生有”。教师把“饥时嚼一点”“渴时嚼一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思考:这是在讲“吃东西”吗?当然不是,是在讲“妈妈的嘱咐”,并由此串起了“水灵灵的”(嘱咐),“晒干了的”(嘱咐)……把所有这些串起来,原来都是“想象”,于是“想象”便有了“无中生有”的艺术意趣。这让孩子一下子打开了心窍,激活了他们原来就有的诗心。显然,在一堂课里学写童诗,要达到以一驭万的效果,这一“穴位”是抓得十分智慧的。
二、铺垫作得细,步步为营
“重点”是教学要突破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当然得有一个过程,但若过程不得法,不具体,“无中生有”就落实不了。在这方面,教师的层层铺垫做得细致有效,以“步步为营”的“战术”撬动了孩子们的写作灵感。
教师先以“熟悉”与“陌生”这样两种相对的概念,让学生品读王宜振的诗作《母亲的嘱咐》。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陌生”的?于是,本来“熟悉”的是“有”,“陌生”的属“无”,可诗人又是怎样“无中生有”的?实现这个过程是关键性的。因为教师作得很“细”,所以学生悟心顿开。在读了《母亲的嘱咐》之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品析王宜振的另一首童诗《声音的味道》。这是进一步的铺垫,由“你的声音”的味道,让学生学着体味各自不同声音的味道。有同学说是“姥姥”的,有说是“爸爸”的,有说是“同学”的……于是从读到议,从议到说,从说到写,让学生体验到“无中生有”并不困难,关键需要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交流搞得深,兼具“自改”
课堂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共学”,这自然离不开“交流”。综观整堂课的推进,学生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碰撞,在碰撞中深化认知,在新的认知中学习自改。这里特别突出的是教师的随机渗透:如何使童诗做到精炼,如何省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词语;在“无中生有”时又如何做到想象既要大胆,又需合理。
四、诗心本自在,贵在启发
感受这堂课,我们会觉得学生学得并不特别艰难,教学推进得流畅又水到渠成。这里应当看出教师制胜的原因是对孩子的了解,对孩子的那种真诚的爱。而这一切似乎并不神秘,也不抽象,只是得益于教师对教学对话的组织引领。教师总是密切关注着学生的真实生活,如你将来想做什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你有多长时间没见到姥姥了?……在交谈中引出的话题充满了深沉的关切和热情的鼓励。所有这些有温度的且又不失风趣幽默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诗心”不是外加的,它本来就在“童心”之中,重要的是教师也要有一颗纯朴的童心,才能找准启发孩子诗心的那个“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