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师:(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画)看到这幅图,同学们——
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司马光砸缸。
师:原来你们都是司马光的“粉丝”啊。(众人笑)
这么说来你们应该知道司马光姓司了吧?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师:到底是还是不是?
生:我的爸爸说,司马光姓司马。
师:你的爸爸说得对。司马光就姓司马。这种姓叫复姓,它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除了司马光,三国里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也是复姓,叫——
生:诸葛亮。
师:没错。他姓——
生:诸葛。
师:哈哈,好一群小诸葛!
(笑)
师:读过《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全班举手)。看来大家对司马光的故事都不陌生了。
(接着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是不是?
生:是。
师:(出示古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这样的。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长相。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以前读的文章篇幅很长,而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篇幅很短。
生:以前读的文章很好懂,今天这篇有点读不懂。
生:现代文很“胖”,这个很“瘦”。
师:咱们班同学探索与发现的能力真强。没错,和以前我们读过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句子短,文章也短,全文仅30个字,特别是语言表达不同,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像这样用几十个字,表达出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家要不要继承啊?
生:要继承!
师:其实你们早就在继承了。我们在一、二年级都读到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它们就是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这样的语言叫什么呢?
生:文言。
师:用文言写的文章叫——
生:文言文。
师:好。今天我们就走进文言文《司马光》,大家一起跟老师写课题。
(板书:司马光)
二、跟读课文,关注韵味
师:刚才你们都说已经读过课文了,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要不这样吧,我们一起读一遍。
(共读)
师:好棒,同学们读得真不错!
师:(出示图片,教学“瓮”字)这个“瓮”字比较难读,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吗?
生:是一个缸。
师:(出示图片“缸”)请大家看着这两张图,选一选,哪个是“缸”,哪个是“瓮”。
(生选“瓮”的图片)
师:对了,瓮就是口小肚大的陶器。课文中的那个小朋友就是掉进了这样一个口小肚大的瓮里才爬不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不错。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请大家捧起书本,坐正身姿,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老师一句一句地带读两次)听清楚节奏停顿了吗?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
(指名再读。重点点拨:“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
三、图文比照,理解文义
师:你们喜欢读绘本吗?
生:喜欢。
师:前些天,我搜集了几张关于《司马光》的图片,我们用今天所学的文言,图文搭配,做成一本文言绘本故事,你们想不想玩?
生:想!
师:好的,图片来了——(出示图片,张贴到黑板上)
师:我将课文原文拆分成几个词条,请将这些词条匹配到相应的图片下面。
生:我来!我来!
(师指名一生贴)
师:大家看他贴得对吗?在判断他正确与否之前,我们先来看课文首句,“群儿戏于庭”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谁来告诉老师?
生:一群小儿在庭院里玩游戏。
师:对,谢谢你。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意思呢?
生:一个小孩子爬上了瓮,不小心掉到里面去了。
师:太好了,你将整句话都讲明白了。“足跌没水中”,“足”就是脚,“跌”字,看其字形就知道是失足摔倒的意思,连起来翻译就是失足摔倒淹没在了水中。大家想想这是多么危险的情况!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下面这张图对应的是这句话,大家读一读——
生:众皆弃去。
师:什么叫“众皆弃去”?
生:大家都逃走了。
师:为什么要逃走呢?
生:他们都知道情况不妙。
生:他们都被吓跑了。
生:也许是有人跑去喊大人了。
师:你看,这么简洁的一句“众皆弃去”,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片混乱的场面。文言文虽然语言简洁,但是其表达的意思真的很丰富。让我们回到内容,大家都跑了,看来这个孩子没救了,是不是?
生:不是。还有司马光呢?
师:书上写了吗?
生:写了,即第四张图“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司马光用石头在砸瓮。
师:好机灵的司马光啊,我们也一起学着司马光做做砸瓮这个动作。
(生表演“持石击瓮”)
师:司马光,你是在练武功吗?
生:不是的。
师:那是在干什么?
生:我在“持石击瓮”。
师: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瓮给砸碎?
生:因为有人掉进瓮里了。
师:多危险呀!你为什么不跑呢?
生:我如果跑了他就没命了。
师:可以跑去喊大人啊?
生:等大人来时,他早就死了。
师:好一个聪明果敢的司马光。既然你这么聪明,我再考考你,这里的“之”指什么?
生:就是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猜的。
师:你姓什么?
生:我姓马。
师:怪不得,原来名字里都带“马”字,一猜就中,一马当先。
(生大笑)
师:没错,这里的“之”就代表着瓮。那为什么不写“瓮”而用了“之”字呢?除了姓马的同学,其他人都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我们不妨先把这个“之”改成“瓮”来读一读。
生:(读)“光持石击瓮破瓮”,短短的一句中就有两个“瓮”字,重复。
师:那再读读这句的课文原文。
(生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还是原文好。
师:在文言文里,经常会用这个“之”代表前面讲过的某人、某事、某物。它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字,我们亲切地和它打个招呼吧。
生:“之”,你好!
师:读了课文后我们了解了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善良冷静聪明勇敢……)
师:司马光砸瓮后,结果如何?请用书上的话说。
生:“水迸,儿得活”。
师: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生:水流出了,小儿得救了。
师:到此为止,我们不但给图片配上了文字,而且还完全读懂了这个绘本。其实读文言文也简单,只要我们根据注释想,联系意思猜,看着图画悟,就能读懂文言文了。
四、对比语言,感受特点
师:接下来,我请同学挑战一下,去掉图片,你还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
生:能!
(生讲故事)
师:故事讲得真好。你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文言文字数少。
生:句子很短,意思丰富。
师:这叫言简义丰。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新鲜好玩的课文。
(生读全文)
五、多元朗读,积累语言
师:读得不错。其实古时候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的,如果我们去掉标点,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我们来试试。(出示无标点的课文)
(生读)
师:还有,古时候的文字都是竖着排列的,这样你们还会读吗?
生:会。
师:我们一起站起来读一读。
(起立诵读)
师:今天回家后,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说你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他们会觉得很新鲜,让你们背一背,你们会背吗?现在,假设我是你们的爸爸,你们班有多少个学生?
生:36个。
师:太幸福了,我有36个孩子,而且都叫司马光。(笑)
(生背)
师:背得太好了,孩子们,我要奖励你们一张名片,请看——
(出示司马光的名片)
司马光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