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以文本特色点亮教学设计
边塞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品类。从《诗经·采薇》开始,很早就有写边塞生活的诗。到了盛唐,逐渐形成了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的边塞诗派,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于是,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自然也不能少了它的身影。
如何教学边塞诗,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不能缺失的研究命题。本案例的重要亮点,便是教师牢牢抓住了两首边塞诗的文本特色,以简驭繁地在比较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展示了两首诗共有的边塞风光、边塞生活
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猜诗句,并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置于一起作比较,凸显了边塞的风土人情。教师这样智慧调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而且推升了边塞诗所独有的那种壮阔、豪迈的意境。在呈现方式上,教师又同中有异,如以“沙画”的独特方式,让学生体验“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美诗画相得益彰,堪称天衣无缝,充分展示了两首诗中的边塞风情,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豪壮之美的必要手段。
二、彰显了两首诗共有的戍疆卫国的壮志豪情
汉军维护边境安定是戍疆卫国人的英勇之举。所以,歌颂这种英勇之举正是边塞诗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同样,这也是两首诗所共有的。教师再次用游戏的方式:“时间大穿越”,用“只要”这一词卡让学生贴到诗句的对应处(“但使”),从而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诗句的含义。并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解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于是,在两处的比较联读中,让学生明白了两诗都是表达了为国为民守卫边关,战死疆场,在所不惜的豪情壮志。
三、调动了学生解读两首边塞诗的意趣
由于古诗中的边塞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都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这就难免会使他们在解读过程中觉得陌生和艰涩。所以,教师充分坚守了生本原则,通过演唱,尽可能贴近儿童生活的对话,以及多种游戏的方式解读词句、理解背景,使整个教学过程意趣满满。显然,这是我们在赏析本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要点之一,这也是引导儿童在解读边塞诗中很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