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周一贯
《这样想象真有趣》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是本单元语文素养教学要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对才学习作一年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虽说儿童最富想象力,三年级的孩子对童话也不陌生,但要独立编个童话故事,而且写出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在单元目标中用了“尝试”一词是有道理的。而教材的“习作”部分,以图例加文字,详说怎样向相反的方向去想象,也就显得编写童话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了。
面对这样有难度的教学内容,何夏寿老师采用了“浸润型”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确实是别具匠心的。
所谓“浸润”,应当是水养万物的一种最有效的物理方式。即不是铺天盖地的漫灌,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浸润型的课堂,可以化解难度,降低坡度,让学生感到可近可亲。综观何老师的这种浸润教学艺术,从总体上看,是走“生活化”的路子。他是如何具体展开的,我们不妨从以下一些方面作些揣摩。
一、全境式浸润
首先,何夏寿老师把整个教学情境设计成为学校要评选优秀老师,条件之一是要写一篇童话,并把本课的教学内容(课本中的)衍化为学校要求写的童话题材。现在,教师正为这件事犯难。于是,在与大家商量的境况下展开“大家一起想办法”的活动。这样,就把较难的习作要求,化解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用情境,规避了依照教材要求写作可能产生的枯燥乏味。
于是,教学过程就有了全境式帮助老师解决难题的那种鼓舞性和主动性。这种积极情绪一直延续到结课时的幽默:“我等着你们的童话,你们等着评上了的‘喜糖’。”这样的一种“浸润”,就不只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是贯穿全课始终的“全境式浸润”。
二、示范式浸润
为了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当然莫过于由教师作“下水”示范。这是又一种“浸润”。于是,教师说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他选了其中的一位“帅哥”——巨型的蚂蚁,请大家来读读“我”的童话,便出示了教师应写作要求和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出发写成的一篇“下水”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明显的“范文引路”。这种“浸润”,对于完成本次习作练习,具有关键性作用。因为如何理解课本的要求,又如何实践“尝试编童话故事”都需要有一个中间环节来作必要的铺垫。能担此重任的,当然莫过于教师的下水试写。当然这种试写不是以美文示范,供大家欣赏赞叹,而是为学生的习作做一些可以借鉴的引领,应当具有明显的“浸润”作用。所以,范文要能更多地贴近学生,具有可资参考并足以启发的功能。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这种示范式浸润是达到了特定要求的。
三、发散式浸润
在教师的示范式浸润中,很容易带来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雷同化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在作示范式浸润的同时必须辅以发散式浸润。即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在范例的启发下能作广泛的发散,找到“自我”的自信力和独特性。
如在启发学生寻找许多“变”中的共同特点时,学生们说:“不会飞的会飞了”,“很小的变成巨大的了”,“胆大的变成胆小的了”,“只会爬的变成健步如飞的了”,“一句话,他们都朝相反的方向变了”。这是在发散中对共有特点的归纳。在教师提到了学校给出的三个要求要大家帮助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帮老师出主意,有的说选蜗牛,让蜗牛去送快递……;有的说选母鸡,让母鸡飞起来送好多小鸡去天上玩……;有的说选蚂蚁,让蚂蚁去找经常欺侮它的小花狗算账……
当然,这种发散式浸润对于活跃儿童的想象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要求太高。虽然想象的最大特点正是它的发散性,但发散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四、反思式浸润
在这堂课里,何夏寿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尝试编童话故事”,更着意于让学生“尝试自改童话故事”。“自改”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习作的反思。在语文读写活动中,反思能力、批判能力,是真正能挑战思维,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关键所在,因而将其作为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教学意识,是十分正确的。但自改习作的反思活动,只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过程,是学生在反思中逐步达到精细和深入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改的能力,并且确认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自悟自得中可以慢慢提高的,应当给学生以充分练习,逐步提升的机会。为此,在本案例的运作中,教师又将自改与自评分“青蛙王子队”和“白雪公主队”两块,以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式学习来推进,更体现了自改作文的逐步浸润功能,为之后培育个体独立的自改作文能力打下基础。
五、提升式浸润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文引路,固然可以为降低习作难度起到有益的作用,但也明显地表现出学生套袭范文的问题。对此,教师并没有作简单的否定,还是包容了“套袭”在初步学编童话故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又鼓励大家开动脑筋想出更新奇的童话故事来,显然,这是一种提升式浸润。用“套袭”帮助习作起步未必不可,因为“提升”应当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
体现在本课教学中的那种浸润型特色,之所以运用得比较成功,关键在于它的“生活化”。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所熟悉的喜爱的真实生活,是认知陌生事物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向现实的生活转化,让新的认识对象有浓浓的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色彩,才会使他们觉得相知相熟,可感可亲,于是,来自教师的各种浸润手段,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一切有创意的教学活动,也就成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