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趣味激情。
1.引出。
师:同学们,三年级开始,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些课文,它们用简单的几句话讲了一个好玩的故事,还记得它们的题目吗?
(出示:《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三篇电子课本的图片)
这是三篇文言文,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这样一篇,出示——
王戎不取道旁李
2.解题。
(出示:王戎不取道旁李,并指名读)
师:这个题目概括了故事主要内容,想一想,其中的“取”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王戎不摘路边的李子。
二、博学广闻、丰满形象。
1.认识生字“戎”。(出示:戎)
认读“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戎”读作“róng”。
2.认识名士。(出示:王戎名片)
王戎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自幼聪颖,气质不俗,有极强的辨识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听听王戎小时候的智慧故事。
三、趣读熟背、复述讲演。
师:预习过课文了吗?一起来读读课文。
(生齐读)
师:哇,读得那么好啊。连生字都读得那么准确,我本来还准备了一些生字新词来考考大家,看来太小看你们了。
生:是。
师:一点都不谦虚哪。(出示生字新词)
“竞”(jìng),后鼻音。
“折”(zhé),它的另一个读音是(zhē折腾)。请你观察课文插图,能理解“多子折枝”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生:李子多得压弯了树枝,果实累累。
师:这样吧,我们假装不认识,把生字连成词语读三遍,好不好?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生读)
师:听你们一读,我也特别想试试,可以吗?(师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你觉得好在哪里?
师:你想听听老师的经验是什么吗?
(将停顿符号在文中标注好)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这样读起来就有节奏,有轻有重,有快有慢,像唱歌一样,就好听了。你们要不要再试试?(生读)
师:其实,古人读故事的时候,是没有标点的,就像这样,你还能读吗?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当然古人读故事,字也是直排的。你会读吗?
(生读)
师:当然了,古人的字和我们今天的字也是不一样的,像这样的字,你能读吗?
师:你们真聪明!我一定得想办法难住你们,请看——哼哼,还能读吗?
师:你们都是王戎吗?告诉我,你们真的认识这些字吗?
生:我们是背诵的。
师:太聪明了。你们几岁?
生:我们十岁。
师:你们简直就是大了三岁的王戎啊。太有才了。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奖励,我决定请你们玩一个游戏。都玩过“撕名牌”的游戏吗?我今天请你们玩“贴名牌”。我手里有几块词牌(“尝”“竞走”“唯”“信然”的现代文),你能不能准确地将它们贴到文中对应的词下面。然后谁能看着这些名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
(生“贴名牌”,说故事)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文言文特别喜欢和我们玩文字游戏,他们有的会隐身,有的会救助,有的会化装……比如这个“走”,我们以为是“走路”,其实它是“跑步”的意思。想想,我们以前在哪篇古文里,也见过这位老兄。
生:《守株待兔》
出示:
★守株待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文言文除了会化装,有的还像孙悟空一样会变身,比如这个“之”字。你圈一圈,这个字在文章里出现了几次?它是文言文中著名的调皮鬼,会不断地变来变去。读文言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圈出来,通过联系上下文猜一猜,你能猜出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吗?
①诸儿竞走取之·。(李子)
②人问之·。(他,这里指“王戎”)
③取之·,信然。(李子)
全猜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故事吧。
四、展开想象,讲述故事
师: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如果我要让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你会吗?
师:讲故事和背故事不一样,讲故事要加上自己的话,这样听起来就会生动。比如时间很老很老的故事一开头,一般是怎样讲的?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你认为,这个小故事里,哪些地方写得太简单了,我们可以加点想象,这样故事就好听了。谁来说?
(1)他们是天天在李树下面游玩吗?
(2)人问之,到底问了什么呢?
(3)取下来,怎么知道是苦的呢?
师:好了,下面请大家练练,一会儿我们来讲故事。
(生练习)
师:谁来说说,他讲得怎么样?我们给他提提什么建议呢?(“添油加醋”“动手动脚”)
师:谁再来讲一讲?现在我要提高难度了,请你换一种角色讲。请看大屏幕——
①学生甲:妈妈,今天我要讲一个历史人物故事给您听。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王戎的人……
②诸小儿乙:大家好,今天,我要夸夸一个七岁的小伙伴,他叫王戎……
③王戎本人:在下王戎,见过各位。今日慕名来此,想讲讲“道旁李苦”的故事。吾记得七岁那年……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讲故事的时候,如果大家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那就锦上添花了!
五、品悟形象,积累拓展
1.同学们,故事会讲了,一定都懂了吧?我还有一个地方不太明白。
王戎说(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他是怎么推断出来的呢?
预设:
如果路边的李子清甜可口,想必早已被路人摘光。可是,它却多子折枝,所以一定是不好吃的缘故。
你可以用上关联词“如果……那么”“可是”“所以”等。
师:从这件事中,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能用一句文言来夸夸王戎吗?
板贴: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生:智者,王戎也。
师:汝慧眼识珠,亦为高材。
生:汝所言极是,甚聪慧!
生:汝如此智慧,日后必成大器。
师:尔等亦非池中之物,前途无量也!
师:这个名士故事,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其实就是古代版的名人故事。(出示:《世说新语》图片)
师:书中像王戎这样聪明机智的孩子还有不少,有机会可以找来读读。挺好玩的。
板书: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善于观察
王戎:唯戎不动 勤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