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童诗,那一片“天机”

周一贯

每个成年人都是从儿童走过来的,几乎都受过从“摇篮曲”开始的诗与歌的润泽。只是那些诗歌,虽也有诗歌的共性,但是是专门为儿童写的,为儿童所喜爱的。为什么深受儿童喜爱?因为那些诗歌里有一片“天机”。旧演义小说常有“天机不可泄漏”之说,其实,意思就是这“天机”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虽然很多儿童诗都是大人为孩子写的,但是,这里边既有以大人的眼光看生活,更有以孩子的眼光看生活。孩子特别能感受其中的那一片“天机”。《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童诗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因为有着那一片“天机”。

何夏寿老师幼时因身体的伤残,错失了许多蹦跳追逐的游戏,却因此有了浸润童话、童诗的阅读机会,之后成为具有省作家协会会员身份的儿童文学作者。由他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自然有着不一般的风景:这就是对“童趣”那片“天机”的开掘。

一、开发语文知识的“有趣”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的,但汉字是有灵性的,在识字的知识性里同样可以开掘出趣味来。这趣味藏在渲染“下雪了”的欢快氛围里,藏在小雪花一片一片落下来的雪景课件里。“注意看哦,小雪花还带着生字宝宝呢!”于是孩子们在“真好玩”的兴奋中,争先恐后地认读了6个生字。

正是因为今天人们都生活在充满了文字符号的环境里,所以,许多生字都似曾见过。一个生字“加”,学生有的从数学课里见过“加法”“加号”的“加”;有的在爸爸爱喝的绍兴黄酒里见过“加饭酒”的“加”;还有的从外公的名字里见过“加”……在何老师的课堂里,这叫“多元识字”,也就是让孩子们在丰富绚烂的生活中快乐地寻找它们的身影。诚然,语文知识并不都是抽象无趣的,语文本来就活跃在庸常的生活之中,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带领孩子去作有趣的“发现”。

二、看到稀见少有的“奇趣”

“好奇”是孩子最大的心理特点,这源于他们生命成长的需要。“下雪啦,下雪啦!”在小朋友们的一片欢呼声中,雪地里也快乐地跑来了一群小动物。可他们为什么是“小画家”呢?这是“一奇”。“小画家”们都画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只会画这些?这是“二奇”。他们画画怎么可以“不用颜料不用笔”呢?这是“三奇”。这么多的“奇趣”,让小朋友们很开心。何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赏中,让学生明白那是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所以自然就“不用颜料不用笔”了,就可以“几步就成一幅画”。而且每种小动物只会画一种东西。

三、体会品读带来的“情趣”

童诗中的“趣”无疑是一种童真“天机”,但对这种“天机”的深切感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略其中三昧。“旧书不厌百回读”,“童诗”也一样“不厌百回读”。何老师在这里不是通过讲,而是让学生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这颇为吻合童诗的教学特点。有“自由读”“板贴图片读”“变换句式读”“师生问答读”“男女比赛读”“配合课中操读”“动作表演读”……如此多种形式的读,不仅体现了儿童诗的教学要求,也是落实“以读代讲”——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正是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创造了条件,而且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首儿童诗的情趣无限。

四、读懂深层意蕴的“理趣”

这首童诗的绕梁韵味,更在于它的结尾“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在这里,“没参加”是现象,“睡着了”是本质,以儿童的思维方式,无痕地融入了有些小动物要冬眠这一自然之理的现象。在这里,何老师别具一格地用“创编儿歌”的方式,让孩子们续编:“小蛇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乌龟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松鼠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狗熊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增加了语文运用的机会,颇有“一举多得”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