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话说狐狸,导入新课

(出示卡通狐狸)

师:这位是谁呢?

生:狐狸。

师:没错,他就是著名的狐狸先生。关于狐狸的故事,你听过几个,谁来说说?

生:狐狸送葡萄。

师:是的,咱们金近小学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还有吗?

生:刁狐狸和傻狐狸。

师:也是金近爷爷的故事。今天,何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狐狸分奶酪》。

二、随文识字,读讲故事

师:《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同学们课前预习过吗?

生:预习过。

师:预习过几遍?

生:好多遍了。

生:我快预习10遍了。

生:老师要求我们至少读三遍。

师:好。你们读过那么多遍,那何老师考考你们(出示第1自然段)。这是故事的起因,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这其中几个带拼音的文字,你们应该不在话下了吧?

生: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第一遍就读正确了。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不好读(出示词卡:小哥儿俩),谁能把它读好?

(生读)

师:舌头卷起就是“哥儿”,嘴巴一咧就是“俩”。

生:小哥儿俩。

师:你和他(指两个小男孩)就是小哥儿俩。小哥儿俩为一块奶酪拌起嘴来(词卡:拌起嘴来)。一个是熊哥哥,一个是熊弟弟,你们怎么拌嘴呢?哪组熊哥熊弟愿意表演表演?

生1:这块奶酪应该给我,是我先看到的。

生2:应该给我,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

生1:哥哥出力多,弟弟应该让哥哥。

生2:错了,弟弟小,哥哥就该让弟弟。

生1:应该给我。

生2:应该给我。

师:把“拌起嘴来”演绎得很到位。一起读——

生:拌起嘴来。

师:现在我要增加难度了。(去拼音)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脆脆的,像放鞭炮一样响亮。我要继续增加难度。下面这几个词,谁会读?

(出示:奶酪 怎么分 小哥儿俩 拌起嘴来)

(生读)

师:读得甜甜的,像奶酪一样。

师:如果能把故事讲出来,本领就更大了。谁能看着这两幅插图和这组词串来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给大家讲一讲?

(课前将故事内容绘成6幅插图,此环节出示前两幅插图)

(生讲故事)

师:太棒了。讲故事其实不是背课文,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加一些自己的话,也可以减一点你认为不重要的话,你再试试。

(生再讲故事)

师:真厉害。你们发现了吗,他加上“从前”,还有“这块奶酪香香的,甜甜的”。很多童话故事都从“从前”开始的。谁还愿意讲?这次讲的时候把他们拌嘴的内容也加进去。

(生讲故事)

师:瞧,他把小哥儿俩拌嘴时的语言也加了进来,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了。

师:小哥儿俩的争论声引来了——狐狸。

(出示第2自然段:这时有只狐狸跑了过来)

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读)

师:鬼鬼崇崇的狐狸出场了。(出示带拼音的第3~5自然段)自己读一读,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尽量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之后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这么自信!那去掉拼音再读一遍。

(生读)

师:(将狐狸、小哥儿俩和提示语用颜色加以区分)请同桌的小朋友合作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正确不难,要读出感情就有点难了。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只要有感情地读就可以了。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可以加上动作。

生:狐狸和小熊的心情不一样,读的时候语气要不同。

生:狐狸很得意。

师:嗯,你们说得头头是道。试读一下。

生:“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

师:狐狸知不知道他们吵什么呀?这叫什么?

生:知道,这叫明知故问。

师:狐狸明知故问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试试看。

生:“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

师:你们听,他把狐狸的狡猾劲读出来了。唉!这个奶酪到底该怎么分?摆在小哥儿俩面前的是一道难题。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

师:瞧,他眉头紧皱,果然需要帮助。这表情一上来,味道就有了,你们也试试。

(生继续练读)

师:这时候狐狸怎么说的?

生:“‘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我觉得好像狐狸早有准备。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笑?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狐狸是狡猾的笑。(生读)

生:我觉得狐狸是得意的笑。(生读)

生:我觉得狐狸是鬼鬼祟祟的笑。(生读)

生:我觉得狐狸是皮笑肉不笑的笑。(生读)

生:我觉得狐狸是贪吃的笑。(生读)

师:说得没错。不过要是能把这个笑声放到狐狸的语言中去,那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师:我先来读读怎么样?

生:好。

师:“这事好办,呵呵,我来帮你们分吧!”你看,将笑声和表情放进去就是不一样。

生:“这事好办,哼哼,我来帮你们分吧!”

师:你笑得比狐狸还要狡猾。瞧,笑声一加,狐狸活了。其实这个笑声我们不仅仅可以放在语言的中间,还可以放在前面,比如——

生读:“嘿嘿,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

师:这笑声还可以放在后面。

生读:“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呵呵!”

师:这笑声还可以放在每个字上呢!

师:孩子们,读人物语言的时候可以关注这些提示性的语言(提示语变色),把这些情绪带进去就能读出味道。这段对话,谁能根据(出示:狐狸怎么问的?熊弟弟怎么说的?狐狸想了想)这几个提示的词语,来给大家讲讲。

生:狐狸闻到又香又甜的味道,急忙跑到两只小熊的身边,问:“你们两个吵什么呀?”这时,熊弟弟说:“我们有块很大的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你能帮我们分吗?”狐狸咽了咽口水笑着说:“可以呀,哈哈,我来帮你们分。”狐狸接过了奶酪,把奶酪掰成了两半。

师:知道吗?我们学校马上要开展“最佳故事家”评选,你就带着这个故事去参加,准能评上奖。

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出示第6~9自然段)你们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直接去掉拼音,刚才的对话是怎么读的,你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读读。

(生自读第6~9自然段)

师:这段对话中,有一个字出现了很多次,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咬”字。

师:(出示字卡)“咬”和“嚷”都有一个“口”,不同的是——

生:“咬”有一个“口”,“嚷”有三个口。

生:我知道“咬”是一口一口地咬,所以是一个“口”;“嚷”是说声音很大,吵起来的感觉,所以有三个“口”。

师:如果理解了“嚷”的意思,就请你读一读。

生:“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儿大一点儿。”

师: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

生:“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

师:你说,狐狸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知不知道一边大一边小?

生:知道。

师:他知不知道一点儿也不公平?

生:知道。

师:那说明——

生:他是故意的。

师:这就是狐狸著名的标记,叫什么——

生:聪明!

师:看来你是狐狸的亲戚。一般反对狐狸的都会说——

生:狡猾!

师:没错,我们要读出狐狸的这个特点,你再来读读。

(生读,指导略)

师:亲爱的熊大熊二,你们这样拌嘴,正中狐狸下怀呢?哥俩儿不吵吗?

生:吵。

师:那你们继续吵——

生:“‘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生读,师以提示语做指导,过程略)

师:谁能把这几段的故事讲下来?根据提示[出示词卡贴到黑板上:嚷着→咬了一口→又嚷着→又咬了一口→不停咬着(不停嚷着)→一点儿也没有剩下]讲故事。

(生讲故事,略)

师:这位同学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故事的结果(出示第10~11自然段),该怎么读,不用我说,你一定知道。

生:小熊的话,要生着气读。狐狸的话,要得意地读。因为小熊什么也没得到,狐狸却吃饱了。

生:小熊的话,要大声地读,因为它终于发现上当了,发火了;狐狸的话,要轻声地读,因为他得意洋洋了。

师:就按照你们的意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吧!如果能够“动手动脚”地读就更好了。什么叫“动手动脚”知道吗?

生:打起来。

师:“动手动脚”就是加上些手势动作的意思。会吗?

(全都举手)

师:看来你们早就想“动手动脚”了——

(大笑)

师:我请这一对吧。

生1:“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跺着脚,手指着狐狸)

生2:“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擦着嘴,装作无辜地搔搔头皮)

三、借助词串,复述故事

师: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狐狸分奶酪》?注意,这次是把整个故事都讲下来。

(生举手)

师:我给你一些词语,(出示8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然后根据这8组词语的提醒,讲讲这个故事。

(生读词语)

师:好,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讲述对象是从没听过它的人。

生:我要回家讲给姐姐听。叫《狐狸分奶酪》。

生:从前,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这奶酪应该给我。”熊弟弟说。熊哥哥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是我的。”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来。这时有一只狐狸闻见了奶酪香甜的味道,眼睛一转,跑了过来。“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狐狸问道。“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这事好办,哈哈,我来帮你们分吧!”说着,狐狸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一半大一半小。“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大声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这半块小一点。”“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狐狸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于是,狐狸在那半块上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点儿。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这只狡猾的狐狸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狐狸抹了抹嘴,打着饱嗝,得意地说:“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哈哈哈……”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讲得很完整,具体!

生:还有表情。

生:还“动手动脚”。

师:看来“动手动脚”讲故事这一点记得最清楚了。讲得确实好,声音响亮,表情大方,还能“动手动脚”!哈哈。还有谁想讲一讲吗?

(全班举手)

师:这么多人要讲啊,这样吧,课后,你们各自找朋友去讲,当然也可以回家讲给家人听。

四、回读字词,巩固落实

师:课文学完了,还记得这些生字新词吗?

生:记得!

师:我来考考你们,我走到谁的跟前,谁就来读。

(生读:奶酪、捡到、整块、开始、帮手、长着、剩下、不匀、瞧了瞧、拌起嘴来、小哥俩儿、吵、咬)

师:这两个生字长得特别像(出示:吵 咬),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口字旁。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生:这些字的意思都是用嘴来完成的。

生:都是形声字。

师:我们来写写这两个字吧。(师范写:吵 咬)请你们也工工整整地把这两个字写下来。(生练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