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古今比对,为阅读文言文起步降低难度

周一贯

三年级的孩子一开始阅读文言文是有难度的。但如何在起步时让孩子读好,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古文阅读。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赏析本案例的聚焦点,也应当在这里。那么,教师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的呢?

一、充分发挥“图”的教学功能,以图导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在我国古代的识字教材中就已出现。之后,在教科书的不断改进中,教学中运用的图画亦趋于精美、完善。1932年开始,先后印行40余次的《开明国语课本》,课文由叶圣陶先生创编,每篇课文又由丰子恺先生绘制插图。于此,足见图与文的相互印证、映照,及其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这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内涵和审美艺术的课程,图文并茂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初读小古文,充分发挥“图”的功能,也正是本案例教学的重要特色。教师不仅充分运用了课文插图,还以一组自选的6幅图片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给绘本配文言说明。显然,这样的图文对照,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有十分显著的推进作用,而且以文配图使学生学得情趣盎然,特别是对贴得不对的词句的推究,更具有促进解读、激发思维的价值。

二、以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同文比较,以熟带生

文言文《司马光》虽有阅读难度,但以现代汉语写就的《司马光》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教师充分运用了这一点,让大家从“已知”去融合“未知”,让学生因新奇而萌生快乐。这堂课的导入,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去直接面对文言文,而是先调查有多少学生了解司马光的故事,并出示以现代汉语写就的《司马光》。这一铺垫看似顺手而为,实际上对于帮助学生欣喜地接受文言文《司马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作这样的古今比照,不仅缓解了学生因初次接触文言文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而且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新奇感,从而,对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产生了积极意义。

三、在关键词语上下功夫,以“点”导“面”

毕竟是文言文教学,教师并没有只借助于“图”和“现代文”,没有让教学流于表面,而是抓住了文言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内容上的“汇集点”,深度解读:如“瓮”与“缸”的区别,对“足跌没水中”的解读,围绕“众皆弃去”的深度对话,对“之”这一虚词在课文中的所指,“持石击瓮”的利害关系掂量等。如此以“点”的深入思考,带导“面”的整体感知,使解读得到了整体推进。当然,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得更透彻些。如从文章的结尾“水迸,儿得活”处,不妨让大家说说司马光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司马光为什么不用“让小儿离开水”的办法去救,而用“让水离开小儿”的办法去救……这样挑战思维会更有乐趣。

四、在风趣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讲故事,以“法”助“学”

教学的本质,离不开对话的承载和推进。教师与学生间风趣而有质量的交流,在实现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方面,有着根本性的保证作用,这也是何夏寿老师课堂艺术特色之一。正是由于对话的生动和高效,课堂教学的推进步步生风,也让学生在朗读和讲故事中深化了对文言文的感受。所以,良好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助学的必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