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生本视角学古文

周一贯

古文毕竟是历史陈迹,从内容到形式似乎一直存活在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它的文化价值又决定了它不仅应该跨越岁月的阻隔,还必须冲破年龄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选了大量的古诗词和小古文也正是这样的体现。

教学实践证明,已经在玩“编码”的当代儿童,也一样可以意趣盎然地喜欢读小古文。本案例就是一个例证,关键只是在于教师能否从生本视角去导读。这主要表现在:

一、以“鼓励”激发

儿童最喜欢得到“鼓励”,“听好话”是他们的天性。因为这符合他们作为一个幼小生命必须“天天向上”的天性。正如明代的王阳明所言:“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的正面表扬、鼓励,是一大特点。如:“读得那么好啊,连生字都读得那么准确,我本来还准备了一些生字新词来考考大家,看来太小看你们的智商了。”“你们真聪明。”(指篆文也会读)这种称赞有道的鼓励,贯穿了全课的始终,无疑给孩子以极大动力,淡化了古文的艰涩难读。

二、以“趣味”求新

儿童喜欢读小古文的奥秘,还在于必须让他们觉得“有趣”。不怕小古文难,怕的是孩子找不到“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

何老师不仅十分重视课文内容本身存在的趣味,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能大做文章。如:“古文是不加标点的,不加标点你们能读吗?古文是直排的,那么你们对直排的课文能读吗?古人的字和今天的字也是不一样的,像这样的字(小篆)你们能读吗?”这不仅丰富了儿童对古文的见闻,而且寓“多读”“反复读”于趣味之中,让孩子反复读,能读得既新奇又不累,始终在情趣盎然中达到多读,乃至熟读,为复述课文(讲故事)打下了基础。

三、以“游戏”赋能

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儿童学习中更多地赋予游戏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其“学而不厌”。本课在能力素养上的重难点之一是背诵和复述。复述更接近于“讲故事”而有别于“背诵”。如何让儿童讲好这个课文故事,难点在于找出一些关键点,既可以帮助儿童记住故事本身,又可以作为生发故事、铺陈情节的抓手。于是在表扬同学们“读得好”的基础上“作为奖励”,教师“决定请大家玩个‘贴名牌'的游戏。”教师出示的词牌是“尝”“竟走”“唯”“信然”,让学生贴到与课文对应的位置上去,然后看着这些词牌,讲讲这个故事。显然,教师用抓关键词语的方式帮助孩子讲故事,以这样的游戏达到“赋能”的目的,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也正是最好的以生为本教古文的策略。

四、以“奇妙”启智

课文读到这里,显然已接近“水到渠成”。可是,为什么王戎能知道路边的李是苦李呢?儿童是最喜欢“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教师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来探“奇”释“妙”,借此挑战思维,激起波澜。课堂上学生相当准确地由“如果路边的李子十分香甜可口,早就被大家摘光吃了,哪里还会因果实累累而把树枝都折断了”,推论出:因为没人摘,所以是苦李。当然,这样的过程呈现,还可以做得更深入细致一点。首先从“反向思考”方面看,可以从如果李子香甜可口,会有怎样的遭遇入手作发散性思维:一是野兽在晚间会争而食之;二是过路的家禽家畜,什么牛啊,羊啊,更会堂而皇之地争抢;三是道上行人众多,大家摘着吃,早就吃光了;四是当地村民更会摘着吃,即使吃不完,也会拿去卖……从而达到论据充分地完成推论:所以,这道旁李必是苦李。组织这样的课堂讨论,正是要借助这一阅读焦点,深入展开思辨活动,以挑战大脑,实现语文实践与思维发展的同步推进。这也正是当下“课改”的指向所在:教育的目标在育人,育人的关键在育心,育心的重点在育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