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破译:基于语文要素的童话教学
周一贯
《狐狸分奶酪》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这一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四篇课文。其中,《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其他三篇都是童话故事。细读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不难发现,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和复述故事”的能力。
二年级的孩子喜欢读童话故事,在他们的思维里,万物皆有灵,都能开口讲话,能像人一样思考。孩子的天性与童话充满幻想的文体特点高度吻合。但是,入选教材之后,“故事”变成了“课文”,承载着一定的教学功能,希望通过“课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怎样做既能实现童话作为“课文”的教学功能,又不失它的文学本真?何夏寿老师的《狐狸分奶酪》一课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一、童话的语言,“童话”的味道
童话故事的有趣首先体现在浅显、生动、幽默的语言之中。《狐狸分奶酪》中两只憨憨的小熊和狡猾的狐狸形象在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当小熊争吵、生气时,狐狸是这样说的。
“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分成两半。
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
这样的语言自带笑点,只要在语境中整体朗读,学生便可体会一二。何老师从头至尾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在与课文进行充分对话时学会了字词,学会了朗读,体会到了童话的趣味。不仅如此,何老师还采用“童话语言”为学生“煽风点火”,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来重温何老师的课堂语言。
“你的声音很好听,脆脆的,像放鞭炮一样响亮。”
“读得甜甜的,像奶酪一样。”
“……很多童话故事都从‘从前’开始的。”
“你笑得比狐狸还要狡猾。”
“笑声还可以放在每个字上呢。”
……
何老师童话般的语言,既是对学生高度的赞扬,又巧妙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方法点拨,为发展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能力”铺平了道路。另外,我们发现何老师没有对任何一处言语进行细致分析,因为,何老师知道,儿童的语言不是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中完成,而是在在语言的实践体悟中习得的,低年级更当如此。
二、童话的结构,“童话”的复述
对于自己喜欢的故事和游戏,孩子会反复地读反复地玩。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孩子的认知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释放,审美等到了强化。基于孩童这样的心理特点,反复成为童话及故事类文体最喜欢的表现手法之一。《狐狸分奶酪》中,狐狸为小熊分奶酪的过程就是反复的过程,抓住了反复,学生复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何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和关键词,通过扶学、共学、独学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复述的要领。
首先让学生借助图片复述,当学生逐渐进入学习氛围后,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复述,再是“动手动脚”的复述,到最后创设情境借助关键词,综合运用学到的方式复述。更令人称道的是,何老师教学生复述时,并没有刻意为之,更不是一次性提出复述的要求,而是根据童话故事的结构特点,分层分级推进。
“能读好故事不算什么,把故事讲出来才叫本领呢。”
“你们听出来了吗,他加上‘从前’,还有‘这位奶酪香香的,甜甜的’。很多童话故事都从‘从前’开始。谁还会讲?这会我再提高一点要求,把他们拌嘴的内容也加上去。”
这段对话,谁能根据(出示:狐狸怎么问的?熊弟弟怎么说的?狐狸想了想)这几个提示的词语,来给大家讲讲。”
“就按照你们的意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吧!如果能够‘动手动脚’地读就更好了。什么叫‘动手动脚’知道吗?”
……
三、童话的天真,“童话”的情趣
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学生喜欢,是因为童话故事往往能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灵和世界。我们成人往往将此称之为天真。何老师一直致力于童话教学,其实质是在捍卫童年,守护童真:
读到狐狸笑了笑,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天真:
生:我觉得狐狸是狡猾的笑。
生:我觉得狐狸是得意的笑。
生:我觉得狐狸是鬼鬼祟祟的笑。
生:我觉得狐狸是皮笑肉不笑的笑。
生:我觉得狐狸是贪吃的笑。
通过再现这些生活味儿的场景,学生设身处地替童话中的人物思考、表达,体会到了童话故事的天真,得到了一次童年的返乡、情感的游历、生命的拔节。而这一切缘于何老师深谙儿童,破译童话秘密,还童话以“童话的情趣”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