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了解课题
师:我们就这样愉快地见面了,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喜欢,我决定给你们唱首歌!
(生鼓掌)
师:蛮懂礼貌哦,先鼓掌再欣赏。好,我唱了,过会儿你们得告诉我唱了什么歌。(戏曲曲调演唱《出塞》)
(学生掌声热烈)
师:别鼓掌,别鼓掌,我知道我是歌王,但掌声可以不要。(全场大笑)知道今天学的是什么吗?
生:(大声说)知道,学古诗。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学两首唐诗,一首是我刚刚唱过的王昌龄的《出塞》。《出塞》的“塞”是什么意思?
生:边疆。
师:我们一起来书空这个“塞”字。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曾经去过边关,诗里写的是他的所见所思。谁来读读课题?
生:出塞!
师:真好,读出了守卫边疆的豪迈。
师:这节课学习的另一首诗,是老师刚刚没唱过的——(出示课题)
生:《凉州词》。
师:作者是唐朝的——
生:王翰。
师:关于这首诗的意思,课文给了介绍,自己读读注释。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曲名,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
师:曲名就是曲子的名字。因为这个曲子诞生在凉州这个地方,所以叫凉州词。如果诞生在长安,那么这首曲子叫——
生:长安词。
师:诞生在我们的家乡江南,叫——
生:江南词。
二、学习字词,熟读古诗
师:一节课里学两首诗,怕不怕?(生答“不怕”)好,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会读这两首诗吗?
生:(充满信心)会!
师:好嘞,一起读吧——
(齐读两首诗)
师:哇,第一次就读得那么好,真了不起!本来我还准备了一些生字、新词,想考考大家,看来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生:是!
师:一点不谦虚啊!你看看后边听课的老师有掌声吗?
生:没有。
师:那说明他们有点怀疑。我们还是低调点,读一读吧。
生:好!
师:就这样,一个生字读两遍,如果你觉得这个生字同时也是个新词,那就连起来当作一个词儿读两遍,有点考验大家,开始吧。
(齐读:“塞、秦、征、琵琶”等5个生字)。
师:知道琵琶是什么吗?和这个“枇杷”有什么不同?
生: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师:(出示图片)没错,琵琶是乐器,用来弹的;枇杷是水果,用来吃的。这个“将”字穿着绿衣服,这是为什么?
生:多音字。
师:还有一个什么读音?
生:将要的“将”,是第一声。这里读第四声。
三、比较阅读,感知诗意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这次,我想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个组,我们比赛一下,看哪个组不光会读,而且读得好听。
生:(响亮地回答)好!
师:男生优先,读第一首《出塞》,起——
(男生齐读)
师:真棒!太了不起了,读得坚定自信,威武、雄壮。有你们在,我们小老百姓就放心了。(笑)怎么样,女生有压力吗?
生:(站起来)没有!
师:哦,一群花木兰!知道花木兰吗?
生:知道的,一个女英雄。
师:没错,和杨门女将里的穆桂英一样,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师:女将军,你们上!
(女生读《凉州词》)
师:读得英姿飒爽。花木兰根本比不过你们。
师:你们是几年级啊!
生:四年级。
师: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光会读诗还不是太厉害。
生:要会背。
师:背也是小儿科。我们来玩更厉害的,猜诗。还玩不玩?
生:玩!
师:(出示沙画)谁知道这是今天学的哪句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真好,一起读。
(生读)
师:我想问问你,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画着明月,还有边关,还有万里长城。
师:看来看图猜诗这一招难不倒你们。再来难一点的,请你听话猜诗。什么叫听话猜诗呢?就是根据我的话,猜猜哪句诗。请听好,美酒倒好了,杯子拿上了,刚想喝,就听到从马上传来琵琶的声音,原来是催我们出发打仗了。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师:大家有意见吗?没意见就一起读。
(生读)
师:读得还真像上前线打仗一样。看起来,咱们班确实优秀,听话猜诗这一招也难不倒你们。既然那么优秀,那我们来挑战更难的,让我们的优秀谁都看见!
生:(兴致高昂)好!
师:我的问题是:这两句诗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问题有点难,有没有被吓到?
生:没有。
师:不急,可以想一想,也可以翻开书本,也允许同桌或者四人小组讨论。先请你们读一读,再想一想,比一比,发现了什么地方相同的,比如时间、地方、事情、人物有什么相同的。有一处说一处,谁先来——
生:都是唐朝的诗。
生:都是战争的。
生:都是讲守卫边关的。
生:都是讲热爱国家的。
师:真好。请根据写的是哪个朝代,故事发生在哪个地点,讲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战士的什么感情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生连起来说了四个方面。)
师:说的一套一套的,太有才了。你们看,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这两诗里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齐读)
四、结合注释,说说诗句
师:其实这两首诗里,还有一个相同点,前两句都在讲故事,讲看到的,秦时明月啦,汉时边关啦,葡萄酒啦,夜光杯啦,是不是?那么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是写——
生:想到的。
师:没错,你们真是我的知音。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诗。
(板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学到这里,我们放松一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知道“撕名牌”这个游戏吗?我们今天玩“贴名牌”。怎么玩呢?我手上有几张名牌(出示词语卡),上面写着词语。我们的游戏是,穿越时间,帮帮这些词语,找找一千多年前它们的名字。然后贴到它们对应的地方。谁来,是贴名牌,不是撕名牌哦。
(生将这个张贴到诗句对应处)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只要”一千多年前的大名叫——
生:但使。
师:“不使”叫——
生:不教。
师:“侵略汉人的外族骑兵”,原来叫——
生:胡马。
师:现在谁能看着这些,用今天的话,来说说唐代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不会使侵略汉人的外族骑兵度过内蒙古的阴山。
师:你知道飞将军是谁吗?这里的李广指谁了吗?
生:这里指一切善战的英雄。
师:说得好,我们把这两句诗送到他们家里,大家一起来读读。读之前,请你说说,让不让敌人度过阴山。
生:坚决不让。
师:好了,那我们就读得坚定一些,自信一些,像宣誓一样,庄重有力。
(生读)
师:读得豪迈坚定,真好!大家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贴名牌,再连起来说。
师:其实这个名牌书里有的。对,就是注释。请你自己看着注释,说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我醉倒在战场上请您不要笑话我,自古以来前去出征的人没有多少是活着回来的。
师:真好,我们也把这两句诗送到它们的家里去。一起来读读。
师:“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个反问句,如果不用反问,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古来征战少人回。
师:那为什么不这么说呢?也就是改成反问句的目的是什么?
生:让我们来回答。
生:让我们更关注。
生:加强了悲壮的情感。
师:这些战士想不想回家呢?
生:想的。
师:没错,战士也是儿子,也是爸爸。说不定家里还有80岁的爹娘,也有七八岁的孩子。可是战争让他们不能活着回来了。讲到这儿,你的心里怎样?
生:悲伤,难过,想哭。
师:那我们怎么来读好这首诗呢?前两句要喜一点,后两句要悲一点。
(生读《凉州词》)
师:现在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两句诗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战士立志守卫边关。
生:还有,作好战死沙场的准备。
师:真好,无论是立志守关还是战死沙场,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谁守边,为谁战死?
生:为国家。
师:那表达了什么呢?
生:立志报国,视死如归。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种悲壮和豪迈,再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是先悲壮后豪迈,后一首是先豪迈后悲壮)
(生读)
师:我还得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里的边关边疆,在今天都属于我们中国。所以,那时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都属于兄弟吵架,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出示PPT)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师:今天我给你们上课,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
生:知道的。
师:原来你们宣传过我啊,我太开心了。我一开心,就决定要送大家一份礼物。在送之前,我要问问,要是你们的爸爸妈妈问起你们那个外地人老师都教了什么,你们会说吗?
生:教了我们两首古诗。
师:那你会背吗?
生:会背的。
师:你背一首给我听听,就背《出塞》吧!
(生背诵《出塞》)
师:背得不错,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战士也真没良心,一到边疆,忘了家里还有父母孩子。
生:冤枉了。
师:冤枉什么了,不是说人未还吗?
生;因为他们不能回家。
师:为什么?
生:他们一走,那个边疆就没人守了,敌人就要打进来了。
师:哦,这么说来,他们是为谁不回家的?
生:为国家呢!
师: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啊!谢谢你孩子,你说得真好!下面谁来背第二首了?
生:我来背!
师:我挑个“花木兰”,就你了。
(生背诵《凉州词》)
师:你会嘲笑这批酒鬼吗?
生:我不会的。
师:为什么呢?
生:他们也许是最后一次喝了,因为马上就要去打仗了,他们已经作好了牺牲的准备。
师:这么说来,你不但不会嘲笑,还很想给他们敬酒,是不是?
生:是的。
师:干了吧,勇士!干了这杯酒,战场拼杀无敌手啊;干了这杯酒,战死沙场不泪流啊!我们再一起豪迈地读读这首诗。
(生诵读《凉州词》)
师:最后再问一句,礼物还要吗?
生:要!
师:原来你们都没忘啊!好,我送了,请接收!
(师演唱《凉州词》,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