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生活为依托,在统整中跨越

周一贯

这是一堂有相当难度的课,首先是课文包含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而要求又须落实“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比较重要的阅读策略。教者则要把阅读要求落实于具体的家庭旅游故宫博物院的攻略设计。如此众多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机整合?教师作教学设计的使命,无异在于找到一个最佳的“中介”,以求实现在统整中的跨越。现在何夏寿老师以“链接生活,因需择读”作为基本理念,加以融通,无疑是智慧之举,也彰显了他灵动而强大的设计力。以下一些方面,正是他以生活为依托,在教学的统整中,实现了跨越的秘妙所在:

——以家庭旅游的“生活回忆”为切入点

在众多案例里,都可佐证何夏寿老师的开讲是特别具有亲和力的,他往往会从贴近儿童的生活入手,找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一下子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上课伊始,先播放歌曲《带你去旅行》,唤起了学生对愉快旅游生活的向往与回忆。“外出旅游或参观前,你们会准备什么?”很自然地引出了“做旅游攻略”的话题,于是任务接踵而来:“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这自然就激起了学生迫切需要读课文的情绪,以便为完成这样的任务做准备。

——以教材《故宫博物院》的“生活记录”为基本点

这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四则材料组成。学生发现了这四则材料有两则是文字叙述,另两则是网络的截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四则材料之后,按教材的要求明确了两个任务:一是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二是要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然会更加认真地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的“学习单”推进了学生经历阅读策略的运作体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如课文展示的材料一是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材料二是文字讲述太和殿的故事,学生感觉到其会有助于完成任务1——画故宫参观路线图;材料三、材料四都是图片形式,为“故宫参观的出入口和平面图”。这虽然对完成任务2也有帮助,但对于完成任务1:整体计划“故宫一日游”,会有更大的帮助。由此落实“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阅读策略就自然地渗透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之中了。

——以解读不同文本组合的“生活阅读”为知识点

课文以不同文本的组合形式呈现,在当下已是生活阅读的常态。也就是说,在我们大量的日常生活阅读中,不仅有连续性文本,还有非连续性文本,而且后者的出现越来越多。所谓“非连续性文本”,就是“与连续性文本形式不同,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需要不同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也可看作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陆璟《PISA如何测评阅读素养》)简单地说,非连续性文本也就是以数字、图表等为基本形态的文本。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表述中,也有“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要求。所以,小学生不仅要有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和习惯,也要逐步培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和习惯。这应当是生活阅读的常态要求。本案例也正体现了这样的时代要求。

——以设计旅游攻略的“生活应用”为实践点

为家人假想“故宫博物院一日游”设计攻略,不仅是对深读课文的一项阅读训练,更是富于创意且又充满情趣的生活应用。这一环节的设计,把阅读材料的改变点化及阅读策略的实践运作和生活能力的培育锤炼综合起来,实现了在统整中的超越。如何着手设计旅游攻略?教师引导学生在深读课文材料上下功夫,对学生能关注到课文中图后的文字说明,予以特别表扬,同时又引导大家分辨不同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必须将各个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整合起来,为一日游故宫博物院的攻略所用,又在重点部分引入导游的讲说,并以学习小组共学共议的形式作讲解模拟。如此,以实践应用的要求反馈中推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本案例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所在——真正让语文学习回归于生活实践,确是可圈可点。

——以模式浏览故宫的“生活表演”为跨越点

本案例最后一个环节的推进真是妙笔生花。让一个小组的四位学生自荐来表演“快乐一家游故宫”:一位扮奶奶,是一家之主;一位扮爸爸;一位扮妈妈;一位扮孩子,孩子当免费导游员、讲解员。于是,在游览中,和谐快乐的一家人就这样同游共乐。其中有序的引导,老人的质疑,孙子的讲解,故事的穿插……都让表演精彩纷呈,师生乐不可支。

最后教师布置了下周的社会活动内容,班级计划去当地的自然博物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要求课后去浏览自然博物馆官网的介绍,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参观路线,并请组员分工讲解。活动结束后评选出“攻略最佳路线”和“最佳导游”,更让全班孩子乐得嗨声一片。

于是从虚拟的生活又回到了真实的生活。

小小课堂同样体现了名人哲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