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

趣教古诗:在比较中循“戏”悟理——简评何夏寿老师的古诗比较阅读

周一贯

打开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直击心扉。这里有山水写意、民间剪纸、戏曲人物、节气歌谣……特别是古典诗文,在12册教材中更是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入选了《咏鹅》《悯农》《古朗月行》《风》等诗作。然而,儿童毕竟年幼,面对迵异的语言形式和不同的社会背景,理解古诗文存在很大障碍,因此在诵读古诗文中如何开展“童趣”的教学新路,能够从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入手,读出儿童喜欢的情味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何夏寿的《比较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湖〉》是一优秀课例,颇能独辟蹊径而又适应儿童,归纳起来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以儿童语言构建对话

“对话”是教学活动最主要的载体。古诗的特点是高雅、深邃的,要让儿童喜欢古诗,可不能从高雅、深邃处入手,而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方能构建起对话的言语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戏曲(越剧)演唱《饮湖上初晴后雨》入手,立即引起了儿童的注意和兴趣,对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将动词前置的特殊文言名式,说成是“古诗非常喜欢玩文字游戏,引出应当在前的文字,偏偏藏到后面去,而明明在后的,却要跑到前面去。我们学古诗的时候,要把这个调皮鬼找出来,帮它排好队,这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但是,诵读的时候,我们又要假装没看见,还是这样读。”教师作如此戏说,不仅深入浅出地正确引导儿童解读诗句,而且能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让他们觉得古诗可爱而不乏味。总观全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对教程的稳步推进,基本上都是由这样的儿童言语来承载,来沟通的。所以笔者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针对学生(尤其中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语言,应当从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语境来构建,这无疑应是“趣教古诗”的起点,也是它的基本立足点。

二、以比较阅读激发思维

何夏寿老师执导的是统编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有《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古诗。何老师把后两首放在一起学,目的是为了展开比较阅读。有比较才能有辨别,才能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找到依托和参照,这对三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教师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种比较机理来层层推进学生的感性和理性思维,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深度的目的。如朗读时要学生明白苏轼喝彩的是西湖,但刘禹锡点赞的是洞庭湖。如在听句子(教师读)猜诗句(学生猜)时要学生比一比,这两句诗中有哪些相同(都是山水,都用比喻,都写出不同的美。)应当说,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是贯穿了全课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

三、以图文对号打通读解

插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内涵和审美艺术的课程。而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十分喜欢读图。所以何夏寿老师不仅充分运用了课文中的插图,而且还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画面。如在认识“西子是谁”时出示的西子画像,在认识白银盘和螺的比喻时则问:这张图片中,白银盘在哪里?青螺在哪里?除此以外,教师还安排了“以图画猜诗句”的活动——“请你看看这些图片,猜猜是可以指哪些诗句的?”哪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水光潋滟”?哪一幅图片是“山色空蒙”?……特别是对“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句,让学生仔细观测图片,联系“湖光秋月两相和”分析理解写洞庭湖的“镜未磨”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等等。在读解诗的关键处,教师都运用了相关的图片,用形象的感知印证相对比较抽象的诗句,使图片发挥了极妙的作用。这不仅充分吻合了儿童长于感知的心理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山水诗的“诗情”中有“画意”,“画意”中有“诗情”的互补相衬。

四、以游戏方式循趣悟理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游戏精神,把爱游戏说成是儿童性格也不为过。为此,年幼的小学生学习古诗,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读解古诗是教学的关键。何老师课上采用的游戏方式很多,也很有效。如开课分别由教师将两首诗以越剧的唱腔来表现,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其他如“讲读接龙”,由教师说解释,学生接着读出相关的诗句。看图辨句,从出示的图片中,由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浏览送礼,借用某些旅游景点开展的“你背经典我送礼”活动的特点,假如有一天,西湖和洞庭湖也推出这个活动,你能去背出经典收入大礼吗?接着便让学生试一试。在这种游戏方式的推动下,学生当堂就背熟了这两首诗。

五、以“点”上开花得其意趣

对于特别重要的解读点,教师也以游戏方式,抓住不放,以点上开花的方式,使儿童很快地得其意趣。如在讨论“西子是谁”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西施可以称西子,再介绍她为越国作出贡献,由此引出知识点:有道德、有水平的人可以尊称为“子”,又由这个话题让学生列举出孔子、孟子、庄子……接着从“能把西湖比作孔子吗”引出孔子是很伟大,但不是美人,然后导入水光潋滟的晴好,山色空蒙的两奇。淡妆和浓抹都是那样的美丽……这样,抓住一点一个“子”字,拓展到全诗,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意趣盎然中品赏了诗句的丰富意蕴。

对于同一古诗,虽然意蕴是一样的,但因为读者的不同,解读的途径和方式却不会是完全一样。尤其对成人和儿童来说,差别就会更大。如何在小学的古诗文诵读中构建一条适合儿童的合理而有效的感知渠道,另辟一条“趣教古诗”的教学空间?何夏寿老师的课堂实践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