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简介
《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这本书是由.蔡恒,高益荣著创作的,《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共有50章节
1
序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
2
目录
目 录 序 会通中西古今的“万能博士” 全省首富与书香门第 博闻强识,才气卓绝 少写“传奇”抒情志 园中“瑞芝”,熠熠生辉 “清华一支笔” “掩卷吾心足,开卷吾...
3
会通中西古今的“万能博士”
中国文化名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先驱,原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吴宓先生(字雨僧),1894年诞生于陕西省泾阳县,是关中大儒刘古愚的再传弟子,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
4
全省首富与书香门第
吴宓出身于陕西省泾阳县嵯峨山下的安吴堡。吴姓是大家族,是所谓的世家,分老支十余家、新支十家。吴宓家属于新支,其老一辈女主人是著名的号称全省首富的吴氏义堂“安吴寡...
5
博闻强识,才气卓绝
吴宓的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他以擅长讲《红楼梦》为世人所称道。听过吴宓讲《红楼梦》的人,无不为他对该书的滚瓜烂熟而惊异。不仅大量的诗词倒背如流,甚至一些章回的段落...
6
少写“传奇”抒情志
吴宓先生出生在一个以经商和仕宦为主,并向商业资本过渡的封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古典诗词的熏陶。他的嗣父吴仲旗同于右任等共事,是一位“博学能文、秉性刚直...
7
园中“瑞芝”,熠熠生辉
“瑞芝”意为祥瑞的灵芝。与吴宓同入清华的少年闻一多在长诗《园内》中写道:“好了!新生命胎动了,寂寥的(清华)园内生了瑞芝……”1910年,清华在各省招收学生46...
8
“清华一支笔”
1911年,17岁的吴宓步入了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对于一个来自西北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能进入清华是多么的荣耀。吴宓非常兴奋,下决心要刻苦学习,认真读书,...
9
“掩卷吾心足,开卷吾乃忧”
吴宓喜欢读书,更喜欢摘录名言警句,一方面是为了积累资料,另一方面在先贤的精神中亦得到一种鼓励。在《余生随笔》里,他专门抄录了清代“性灵说”大诗人袁枚的几首关于读...
10
优生特优,“劣生”不劣
读十卷本《吴宓日记》,似有一条红线贯串其中,这就是对学生无比深厚的爱。爱学生,付出自己毕生心力,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这便是吴宓最大的心愿。 在...
11
哈佛“三杰”与“七星”
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五六十人,其中众所公认最杰出的为三人:吴宓、陈寅恪、汤用彤,当时在美国的中国人称之为哈佛“三杰”。 1918年秋,吴宓到...
12
师从白璧德
1917年7月,年满23岁的吴宓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梦,离开祖国,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征途。船行太平洋上,吴宓心潮澎湃,诗情大发,写下《太平洋舟中杂诗》4首,抒发青年...
13
新人文主义的基石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14世纪兴起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意大利,15至16世纪在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主要理论武器...
14
痴迷红楼,慧眼灼见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知识界和人民大众心目中的显学,始终兴盛不衰。吴宓对《红楼梦》的喜爱,更达到了痴迷的程...
15
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在撰写中国现当代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时,有一事不可以忘记,那就是:吴宓与陈寅恪(1890—1969)两位学者相交半个世纪的情谊。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
16
熔铸古今的同门大师
谈了吴宓与陈寅恪的情谊,不可不谈吴宓与另一位国学大师汤用彤(字锡予)相交相知半个世纪的故事。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在锡予先生身上,熔铸今古、会通中西的特点是非...
17
生死之交同窗谊
吴芳吉(1896—1932),重庆江津人,字碧柳,别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1911年,即清宣统三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与吴宓成为同学。相识不久,吴宓即在...
18
君子之交师生情
吴宓自1922年1月1日创办《学衡》杂志后,影响扩大,被具有保护国粹意识的人视为知己。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即是此类人之一,尽管他不擅长作诗,但他在1925年特作诗...
19
创办《学衡》,存旧立新
...
20
一、吴宓和他的“办刊情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京、北京两地,出现了一份颇为引人注目的人文科学学术杂志,它就是《学衡》。它的办刊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它...
21
二、筹办《学衡》
《学衡》最早的策划人,实为吴宓清华与哈佛同学梅光迪。1921年,梅去信敦促吴宓舍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月薪300元的教授职位,而就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月薪160元的...
22
三、《学衡》的宗旨及其由来
由吴宓倡议并撰写的《〈学衡〉杂志简章》,自创刊号起,即在《学衡》杂志首页刊出。简章规定《学衡》的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
23
四、《学衡》的高级作者群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泉根教授统计,《学衡》共出79期,作者共108人(《文苑》《杂掇》《附录》三栏不计),“按发表作品篇次多少顺序依次为:柳诒徵(55篇次)、...
24
五、《学衡》之昌明国粹
《学衡》办刊11年,出刊79期,核心始终是总编辑吴宓。它有一批固定的学人作者,也有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众。这种一贯性和稳定性,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刊物众多、变化...
25
六、《学衡》之融化新知
学衡派与复古派、守旧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精通国学的同时,由于长期在海外留学,熟悉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并热衷于借鉴和引介。他们将西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融...
26
七、鲁迅的《估〈学衡〉》
1922年初,《学衡》第一期问世不久,鲁迅先生写了一篇短文《估〈学衡〉》,刊于2月9日的《北京晨报》,对其予以批评。 这本是学术界一件极普通极正常的事,没想到自...
27
国学高级人才的摇篮
1925年,在国学衰败的情况下,以研究“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吴宓语)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园成立。它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引起了世人的瞩...
28
痛悼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1900年赴日留学。1903年起任南通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心理、伦理、哲学。1907年起,任学...
29
“博雅之士”的教育范式
1928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成立,吴宓主持工作,负责确定办系方针、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他参考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经验,提出了培养“博雅”之士的方案,并身体力行...
30
“我是吴宓教授!”
“教授”,这是一个何等崇高、荣耀、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人们谈起教授二字,脑子里便浮现出有德有才有学有识的人物形象,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功绩令人赞叹不已。 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