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之昌明国粹

五、《学衡》之昌明国粹

《学衡》办刊11年,出刊79期,核心始终是总编辑吴宓。它有一批固定的学人作者,也有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众。这种一贯性和稳定性,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刊物众多、变化无常的情况下,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学衡》的整体内容适应了当时文化界的要求。

它刊登了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国学的论文。突出的如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从第46期开始连载,至第72期登完,计68章45万字。第一编上古文化史(23章),第二编中古文化史(26章),第三编近世文化史(19章),对我国上下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起了暮鼓晨钟的作用,当时即引起强烈反响。1988年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可见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之高。再如王国维的《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中国历史之尺度》《莽量考》等,在古代史、金石考古、边疆史、敦煌文物等方面,均有深刻的论述与独到的见解。其他如刘永济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国文学通论》,唐文治的《孟子大义》,陆懋德的《中国文化史》(连载),袁同礼的《永乐大典考》,特别是汤用彤的《评近人文化之研究》《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印度哲学之起源》《释迦时代之外道》《唐太宗与佛教》等,都是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它扶植了一批国学后继之才,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新生力量。如缪凤林、向达、景昌极等,他们当时都是东南大学的学生,却写出了《阐性》《历史之意义与研究》(缪凤林),《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向达),《文学与玄学》(景昌极)等论文。缪凤林1928年即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向达则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授,景昌极历任东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他们的成就,当然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吴宓等学衡派前辈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说:“学生们的著作稿,特别是翻译稿,吴先生总是要经过文字上的润色,改动百分之二三十,以至百分之六七十,然后付印。其认真竟至于如此。”(《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它刊登了一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的文言诗词,为古典诗作探索新路。《学衡》辟有《诗录》栏目,先后刊登古体诗2883首,作者有陈寅恪、王国维、胡先骕、刘永济、柳诒徵、吴宓、吴芳吉等。新中国成立后,爱好并写作古体诗的人很多,可见古体诗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学衡》杂志在继承和发展古体诗上,确实功不可没。

最后,谈到《学衡》在昌明国粹上的贡献,不可不提《学衡》在改革文言文上所起的作用。《学衡》发表的学术论文,用的全是文言文。由于吴宓从少年时期起就爱读《新民丛报》,对梁任公“倾佩甚至”,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写作。他不仅自己写,而且鼓励《学衡》诸多作者学习梁启超那种感情奔放、流利畅达、挥洒自如、明白如话的文言文散文,使文言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毛病有所克服。今天某些老前辈仍喜用文言文写作,特别是书信,据说有严肃、郑重、言简意赅、表达谦逊感情的优点。《学衡》坚持用文言文,并加以改进,使其适应当代人生活的需要,应该说是一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