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高级人才的摇篮
1925年,在国学衰败的情况下,以研究“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吴宓语)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园成立。它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个留美预备学校,高度重视西方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字,怎么在这个时候办起一个国学研究机构呢?
吴宓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典礼上,有个题为“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的讲话,对此作了回答。他以研究院主任的身份说:“曹校长之意,约分三层:(一)值兹新旧递嬗之际,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二)中国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哲学),须有通彻之了解,然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三)为达上言之二目的,必须有高深学术机关,为大学毕业及学问已有根柢者进修之地,且不必远赴欧美多耗资财,所学且与国情隔阂。此即本校设立研究院之初意。”(《会通派如是说》)国学研究院并不是复古倒退,钻故纸堆,而是深入研究西学,通彻了解中学,并使二者结合,创造出真正的新学来。
要办好这样一个新型的研究机构,首要的条件是师资。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办学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种“大师论”,与吴宓的看法一致。事实上,在梅来清华之前5年,吴宓主持国学研究院时,他就有了这种想法。本来,曹校长一开始想请王国维任院长,王以“院长须总理院中大小事宜”,委婉拒绝了,只担任专职导师。后来曹校长与吴宓商量,吴宓也不愿担任院长,但是愿当主任(即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执行秘书”)。吴就任后,千方百计敦聘名师,他在《年谱》中是这样记载的:“宓持清华曹云祥校长聘书,恭谒王国维先生,在厅堂向上行三鞠躬礼。王先生事后语人,彼认为来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后又谒梁启超先生。梁先生极乐意前来。”可以想到,吴宓拜访梁启超时一定也是三鞠躬。这种尊师重教、礼贤下士的精神,怎能不感动两位大师呢?请赵元任时比较顺利,但请陈寅恪则比较费事。总之,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雨僧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冯还说:“他(指吴宓)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四位导师国学造诣博大精深,且均精通西学,一同在清华任教,可谓人才济济,国学研究院怎能不名扬海内外?
吴宓又着手制定研究院章程,明确办院方针。《章程》前有“缘起”,畅谈办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说:“学问者一无穷之事业也。其在人类,则与人类相终始;在国民,则与一国相终始;在个人,则与其一身相终始。今之施高等教育专门教育者,不过与以必要之预备,示以未来之途径,使之他日得以深造而已。故东西各国大学,于本科之上更设大学院。”以上是一般意义上谈,接着他又结合中国实际说:“良以中国经籍,自汉迄今,注释略具,然因材料之未备与方法之未密,不得不有待于后人之补正;又近世所出古代史料,至为夥颐,亦尚待会通细密之研究。其他人事方面,如历代生活之情状,言语之变迁,道德、政治、宗教、学艺之盛衰,自然方面,如川河之迁徙,动植物名实之繁颐,前人虽有记录,无不需专门分类之研究。”以上是昌明国粹,下面再说融化新知:“至于欧洲学术,新自西来,凡哲理文史诸学,非有精深比较之考究,不足以挹其菁华而定其取舍。要之,学者必致其曲,复观其通,然后足当指导社会昌明文化之任。然此种事业,终非个人及寻常学校之力所能成就,此研究院之设所以不可缓也。”最后,他总结道:“本校有鉴于此,因念大学院之成立尚需四五年,乃设立研究院,先开办国学一门,延名师,拓精舍,招海内成学之士……”这就把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起因说得清楚明白了。
《章程》还围绕宗旨、组织、科目、教授及讲师、学员、研究方法六大方面,逐一作了具体解说及明确规定,让全院上下遵循。(《会通派如是说》)
此外,《章程》还规定《研究院各教授指导之学科范围》:
王国维 经学:(一)书,(二)诗,(三)礼;小学:(一)训诂,(二)古文字学,(三)古韵;上古史;中国文学。
梁启超 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
赵元任 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
陈寅恪 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摩尼教经典回纥译文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清华周刊》1925年9月18日第351期)
同年4至7月,经过严格考试,国学研究院录取新生32名,日后成为国学知名学者的有吴其昌、刘盼遂、徐中舒、高亨、姚名达、孔德等多人。1926年,第二届又招收新生36名,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谢国桢、刘节、陆侃如、王力、姜亮夫等。
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年,但其意义极其重大,它创造了国学高层次研究、培养国学高级人才的完整经验,培养了一批中西会通、古今会通的国学人才。以后他们分散至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像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培养出更多的国学人才,如此循环往复,使我国国学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吴宓的辛劳是没有白费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没有它培养出的一大批超高质量、超高水平的国学专家,以及这些专家的再传弟子,今天整个中国的国学水平,可能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样子。为此,我们应该庆幸,应该感激吴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