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和他的“办刊情结”

一、吴宓和他的“办刊情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京、北京两地,出现了一份颇为引人注目的人文科学学术杂志,它就是《学衡》。它的办刊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它以文史哲学术论文为主体,兼有文学创作(诗歌、戏曲)与翻译;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同时也介绍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它的编辑人员和作者队伍以总编辑吴宓为核心,都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出身名门、留学国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从而享有盛名的教授、学者。它既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文化研究期刊,也是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同仁学术刊物。

创办刊物,对吴宓来说,是他一生十分执着的追求,可以称之为“办刊情结”。还在青少年时期,吴宓即有志于此。他在1911年抵京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不久,曾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他说:“余自幼而好作事,喜为文词。年十一,则著小说叙明祖驱逐胡元事,未成也。既而又自为《童子月报》,亦未能成,盖其时才力殊浅薄也。年十二,则与杨君天德合著《十二小豪杰》及侦探小说及《陕西维新报》,皆弗得克完其终。年十三,其夏六月,则与胡氏兄弟著《童子杂编》杂志也,旋又改名《少年世界》。既以事废,余乃与杨君、张氏弟兄组织《敬业学报》。后又与杨君、南君幼文、张君铎为《童子学报》,顾卒出一期而止。其冬十月,余又独为《童子丛报》,门类略备,二册而止。明年为丁未,余年十四,其五月,则与杨君为《童子日报》。其六月,余独为《童子杂志》,得二册焉。其九月,则与杨君合为《童子丛报》,得三册;又同时出《小说月报》,一册即止。戊申终岁无所为,惟于暑假中著小说一种,叙郑成功事,成二三回而止。盖胡氏兄弟又欲为报,余为担任小说云。余其秋又著小说曰《海外桃源》,皆未成也。己酉春,余与杨君议创一报,曰《星星杂志》。其夏五月,余始订诗稿,又以独为《星星杂志》一册,盖又为《陕西杂志》作先声云。其秋七月,始与胡氏弟兄、南君、牟君等建立《陕西杂志》,初名为《陕西学生杂志》,又改《陕西青年杂志》,终乃以陕西二字为名。虽中经与他社之冲突,气未少折,而余之著述事业至是而始得印刷、始得正当公布于众。顾卒以社员乏人,经费无着,仅出一册,虽成稿二册亦未印出,令人悼伤何胜!”接着他郑重写道:“呜呼,他日有暇仍当重整旗鼓,为吾陕报界开一新天地。勿使十年来一片热心,一团志气,遂由此一蹶而不复振。勉之勉之。书之于日记,亦自示鼓励之意也。”(1911年7月16日日记)

一个十多岁的小青年,自小办刊办报,有如此雄心壮志、恒心毅力,失败,再失败,仍奋斗不止。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吴宓一人独力支撑办《学衡》,遇到巨大困难时,那种百折不挠的气概从何而来!

入清华后,他在紧张学习之余,于1913年转译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长诗《伊凡吉琳》(Evangeline),创作《沧桑艳传奇》4出,原拟作12出。这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载于同年及次年的《益智杂志》第一卷第3期至第二卷第4期。1914年,吴宓在《清华周刊》发表仿英人狄更斯《双城记》的纪实小说《二城新事》。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成果是1915年9月开始在《清华周刊》登载系列文艺短评《余生随笔》,从第48期至1916年4月第72期为止。

由此可见,吴宓的“办刊情结”或创作欲望是何等强烈,这也为他以后筹办《学衡》杂志,做好了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创办《学衡》杂志绝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而是酝酿已久的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