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特优,“劣生”不劣

优生特优,“劣生”不劣

读十卷本《吴宓日记》,似有一条红线贯串其中,这就是对学生无比深厚的爱。爱学生,付出自己毕生心力,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这便是吴宓最大的心愿。

在吴宓先生所有的学生中,有一人他倾注的心血最多。这人便是当今享誉海内外的大师级学者钱钟书。钱先生是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生,他的学弟、挚友、厦门大学教授、原中文系系主任郑朝宗,比他晚3年毕业。据郑朝宗后来回忆:

已经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一天,吴宓教授和几位青年学生在清华园的藤影荷声馆里促膝谈心,兴趣正浓,吴先生忽发感慨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但开风气不为师》)

那时,吴宓、陈寅恪都已是清华园蜚声国内外的名教授,钱钟书不过是二十几岁在学的小青年,吴宓竟然等量齐观,甚至说自己“不过尔尔”,可见在他心目中,对这位高足,评价有多么的高。而钱钟书果然不负老师的期望,经过此后几十年的磨炼,他的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识见卓越,志节奇特,研治成一家之学,活着的时候,即有《钱钟书研究》问世,“钱学”即成为一门显学。吴先生虽已归道山,来不及目睹,然泉下有知,一定会为自己“慧眼识英才”而欣慰。

作为吴宓的及门弟子,钱钟书真可以说是优生特优。他博学多才,成就遍及旧体诗、散文、小说诸方面,学者小说《围城》一时洛阳纸贵,《谈艺录》《宋诗选注》《旧文四篇》取得了世所公认的造诣。特别是学术巨著《管锥编》,论述了《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体大思精,包罗万象,汪洋浩瀚,举世无双。书中不仅有关于中国古代典籍的考释阐发,旁征博引,而且还有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文学的阐释、比较,涉及的西方学者、作家多达千人,著作达一千百八十种之多,遍及美、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

优生固然大优特优,令人惊奇的是,吴先生视为“劣生”的学生不但一点不劣,成就还十分突出,在台湾甚至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位学生就是《吴宓日记》卷七1939年3月26日日记中出现的“吴讷孙”。吴先生这一天这样写道:“学生吴讷孙前屡无理滋闹。昨日上午,宓与张德昌散步,遇之。彼乃傲悍对宓言:‘闻吴先生尚未释疑。有同学数人,将来见吴先生,证明我非抄袭。……今后上课之日方长,下学期我仍要读我喜读之书,且以其材料写入考卷,吴先生可勿再疑我也!’宓极为痛愤。以班中有如此之学生,时时作乱,精神甚苦。乃于今晨作函上外国语文系主席(笔者按:似为“任”字之误)叶公超及樊教务长,请劝告该生下学期退选宓之《欧洲文学史》;否则宓不能上课云云。访叶未遇,此函遂暂留置。”接着3月29日日记,吴宓又写道:“晨9—10叶公超来,陪往本系主任室,谈吴讷孙事,决暂置不究。”可能经过了几天,吴先生气已消,到底不和学生一般见识。以后3月31日日记有“晨8—9上‘欧洲文学史’课,劣生吴讷孙未到”之语。4月1日日记有“上午10—11上‘欧史’课,劣生吴讷孙在座”,可见吴先生心头仍有此痛事,吴讷孙到与未到,依旧念念不忘。此后日记中再未出现吴讷孙名字,到6月30日,日记记道:“晨7—8上‘欧史’课,是为本学年最后一课。”一学年平平静静过去,可见作为老师的吴宓与作为学生的吴讷孙,均已不计前嫌,复归和好!

那么,这位吴讷孙究竟是何许人呢?这卷日记第10页注:

吴讷孙(1919—2002),福建闽侯人。南开大学外国语文系194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后赴美国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主修美术史。曾任美国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副教授、华盛顿大学教授。曾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未央歌》。

注者对《未央歌》未作一字评论。说来也巧,笔者正好有台湾亲人赠予的这本书,在此愿就书谈书,以证明“劣生不劣”看法的正确。

众所公认,《未央歌》是一本奇书。笔者手头这本是1986年的版本,出版者是台湾商务印书馆。版权页如此写道:

“中华民国”四十八年六月美国康州且溪延陵乙园初版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四月普及三十八版

也就是说,从1959年初版到1986年,竟然达到了38版,这在中华民族出版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一本小说,短短27年,印刷达38次之多,其发行量一定十分可观。这是我认为称得上是“奇书”的原因之一。

称得上“奇书”的原因之二是:这部小说在台湾受到大学生欢迎的程度令人吃惊。这里援引台湾成功大学学生、写作协会会长林治国写给吴讷孙的信来说明。信中说:

我们是一群疯狂地喜爱您的大学生。

许久,许久,由高中走入大学,带着浓厚的爱,梦着永恒的青春,我们到处捕捉生活中甜蜜的影子,那未央歌所散布的诗篇,就是我们的祈祷。

话剧社演出了未央歌;逛街,聊未央歌;为理想而挣扎时,想想未央歌;坐咖啡厅,也听到未央歌……无数的回响集中在那本绿皮的未央歌!今早,从报上看到您回来的消息,我们兴奋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牺牲了今早的期中考——我们如何考得下去呢?因为我们满脑子是想着您啊!!

所以我们用颤抖的笔写了这封信,我们知道您回来生活上很忙碌,但我们仍愿祷告上帝,请您赐给我们一点宝贵的时间到台南来看我们,哪怕是一刹那的聚会,我们也能抓住您的风采,您肯答应吗?

……

我们决定从今天开始不睡觉,直等到您的回音!

……

(《未央歌·六版再致未央歌读者》)

学生喜爱《未央歌》竟然达到如此痴迷的程度:演出、逛街、闲聊、坐咖啡厅,片刻也不能离开。我们由此可想象出《未央歌》那非凡的魅力。

这魅力就是《未央歌》称得上是一本奇书的原因之三。这部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那是血与火的时代,联大办学条件极差,师生衣食住行均极艰难。由于物价飞涨,法币贬值,教授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梅贻琦校长的夫人摆过地摊,卖过自制的“得胜饼”;教师(包括吴宓)几人住一间简陋的房子,或者一人住一斗室;闻一多靠刻图章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学术风气却空前浓厚,弦歌之声不绝,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学生孜孜以求地学。一些学术名著如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冯友兰的《新理学》、钱穆的《国史大纲》均成书于这一时期,甚至还培养出日后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等人。《未央歌》反映的就是全面抗战时期联大师生的生活。书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么纯洁、可爱,他们置艰难的生活于不顾,积极进取,奋力向上。全书充满了人性的真,充满了人性的善,充满了人性的美,与假丑恶完全绝缘,特别富有哲理和人情味。读这本小说,可以激发起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本小说完成于1945年,即吴讷孙大学毕业后几年。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有如此聪明才智,写出一本五六十万字的巨著,确实难能可贵。吴宓如果知道,一向爱才如命的他,喜欢都来不及,怎会误认他为“劣生”呢?以后数十年岁月,师生二人,关山阻隔,音信不通。如果吴宓得知吴讷孙在学术上和创作上的成就,特别是《未央歌》的艺术造诣,他一定会称赞道:“孺子可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