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讲学,沾溉故里

西大讲学,沾溉故里

西北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前西北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很多著名学者都到这里讲学,其中就包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然而,身为陕西籍的大学者吴宓尽管数次回西安,到西北大学,并将自己的好友吴芳吉推荐给西北大学,但并未给西北大学学子做过学术演讲。这似乎是吴宓思想深处的一个故里情结。1940年1月29日,他突然收到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和教育部次长顾毓琇的电报,请他到西北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但因种种原因,他与为故乡学术服务的机会又失之交臂。终于在1948年春,吴宓实现了为家乡学术界讲学,沾溉故里这一愿望。

1948年3月4日《吴宓日记》记载:“(1)西北大学校长马师儒二月二十一日来函,约即往西安讲学。而(2)三月二日晚,复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国文系主任孔德二月二十八日快函,邀宓往讲《文学原理》《文学批评》五星期。奉致旅费三千万元。按宓本思在粤港活动,为将来立足、避乱之地,尤欲赴港探访娴,故此聘乃意外良机。……不幸宓先有清华之约,今不能赴西北及中山两大学,何胜歉憾。”但经过一番思虑,吴宓最终还是改变计划:“不讲学清华,而到南京空军讲毕后,即改赴西安。在西北大学讲学三星期。四月半回武大任职授课,续领武大薪不断。五月半到广州,在中山大学讲学五星期。”(《吴宓日记》1948年3月8日)

1948年4月3日,吴宓由武汉乘飞机飞往西安。在飞机上,他心情异常兴奋:“一路皆大晴。下视绿田隐隐。越山时,见山顶群斗倒立,凸凹起伏,全为黑棕色,为凸凹地图,弥觉制图者之得其形似也……过秦岭,即至渭水平原,麦田如条绣,作鲜绿色。旋至西安。盘旋下降。宓得细睹西安全城轮廓,纵横高低,点线整齐,如排就之铅字版,如泥制之凸凹画,全为赭土色。而不睹人烟,未见树木。宓冥想彼巴比伦尼尼微城,刻画楔形文字之巨砖壁垒,形相必与此同。而西安名都,不久或将中国文明以俱湮灭,惟留此亘古不息之夕阳残照而已!”作者这段飞机上鸟瞰西安的描写,情感真切,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又有对其将被湮灭的痛惜之感。

1948年4月7日上午,西北大学大礼堂座无虚席,师生们等待着仰慕已久、学贯中西的吴宓来作报告。十点过后,只见穿着旧长袍、西服裤、皮鞋的吴宓教授登上讲台,他用地道的陕西话开讲,顿时使听者倍感亲切。他吐字清楚,演讲时表情丰富,充满幽默感,时时伴有必要的手势,因而给人印象极深。他演讲的题目是“大学的起源与理想”,从中西文化渊源讲述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出他学者的渊博知识。4月8日西安《建国日报》刊登了吴宓教授在西北大学作讲演的消息:

武大教授,国内有名“红学专家”吴宓氏,昨日在西北大学大礼堂作首次学术演讲,题目为:《大学的起源与理想》,听众至为踊跃,吴氏深入浅出将目前大学的症结,发挥无余,且出语幽默,极获听众佳评,闻吴氏明起将在西大正式讲学,校中文外文二系,已将其他课程暂停,俾便听讲云。

之后,吴宓每天早上在西北大学讲学,内容相当广泛,除自己擅长的《红楼梦》外,给师生们还讲了《文选》《拉丁文学》等,反响极佳。4月18日《建国日报》发表了“中央社”一条通讯:

西大特约讲座吴宓教授,月来在西大主讲文学概论,世界文学史纲,及红楼梦评论等课程备受学生欢迎,所讲课程已告结束,定十八日飞返武大,闻将转往广州中山大学讲学。

在西安的十几天里,吴宓除讲学外,还结识了陕西教育界、文化界的人士,并同他们畅谈家乡教育事业,为振兴家乡的教育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4月16日下午,西安学界人士宴请他,酒宴间他有幸见到陕西另一五四文化名人、创造社重要成员之一的郑伯奇先生,郑先生赠给他《参差集》,并“谈男女故事,及近今西安附近苛政暴敛”,“深忧国事前途,宓亦激动”。(《吴宓日记》1948年4月16日)

这次讲学,尽管只有十余天,但也是吴宓多年学术生涯中唯一一次以自己的学问直接为桑梓服务,终于使故乡学子可以亲聆其教,也算了却了他沾溉故里的心愿。因此,这次讲学,对他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