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启迪人生
吴宓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一贯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对人生的启迪意义,他推崇儒家传统诗学观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他不仅这样做,也这样教育学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曾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大、燕京大学(迁往成都后)及武汉大学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
1948年冬,吴宓将“文学与人生”讲义撰写成书,并亲自誊清,亲手装订成上下两册。1949年4月,他由武汉匆匆飞往重庆,想去峨眉山出家为僧,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就有这部“文学与人生”讲义(见《文学与人生·后记》),足见吴宓对此书的钟爱。此书也倾注了先生毕生的心血,也是他对文学与人生的理解与体会。
在《〈文学与人生〉课程说明》中,吴宓就明确指出:“本学程研究人生与文学之精义,及二者间之关系。以诗与哲理二方面为主。然亦讨论政治、道德、艺术、宗教中之重要问题。”显然,他是要学生通过对中外文学名著的大量研读,以悟出人生的真谛。所以,吴宓给本课程开了一个极为全面的“应读书目”:《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礼记》《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楚辞》《古诗源》《十八家诗钞》《杜诗镜铨》《吴梅村诗集》《顾亭林诗集》,黄节的《蒹葭楼诗》,吴芳吉的《吴白屋先生遗书》,《吴宓诗集》《艺蘅馆词选》《桃花扇传奇》《长生殿传奇》《世说新语》《唐人小说》《虞初新志》《水浒传》《红楼梦》,景昌极的《道德哲学新论》,黎锦熙的《佛教十宗概要》和《宋元明思想学术文选》等,外国书籍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诗学》,《批评的希腊哲学史》《新旧约全书》《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等,所涉书籍文、史、哲兼有。可见,吴宓认为学习文学必须与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哲理的理解相结合。他说“以我一生之所长给与学生——即从我所读过的书及所听所闻者;我曾思考过及感觉过者;从我的直接与间接生活经验得来者”,“使学生阅读每一聪明正直的男人和女人都应当阅读的某些基本好书”。所以说《文学与人生》是一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通过读书理解人生的好书。吴宓要使学生通过文学研究人生,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即“哲学是气化的人生,诗是蒸馏过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吴宓又通过大量的古今名作及自己作品具体论证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吴宓非常重视小说,他最喜欢的中国小说是《红楼梦》,最喜欢的英国小说是《汤姆·琼斯》,因为贾宝玉和汤姆·琼斯都是真诚、善良的化身,“小说能将真诚献身的工作与带着极端个人主义的卑鄙动机的工作二者之间区别,读者能够通过一切情节,及人物之思想感情,理解书中所有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质”。
吴宓非常崇敬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将他们作为道德的楷模,他不但要求自己道德日益完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的人。因此,在讲述“文学与人生”课程时,他始终强调文学对构建人的道德观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文学对公民教育有如下功用:(1)涵养心性;(2)培植道德;(3)通晓人情;(4)谙悉世事;(5)表现国民性;(6)增长爱国心;(7)确定政策;(8)转移风俗;(9)造成大同世界;(10)促进真正文明。由此而论,吴宓专门谈论了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研究“人性”“理想与现实”“义利”“婚姻与爱情”等众多问题。
综上可见,《文学与人生》是一部通过文学作品来研读探究人生的经典之作,它全方位地给读者展示了文学与人生重大意义间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吴宓一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心得之作,也是他一生读书方法的经验之作。正如吴宓自己所言:“文学与人生,乃述宓读书经验之心得,期与一部分高明诚挚之同学互相切磋讨论,其中有予一贯综合之人生观而以古今东西圣贤哲士之著作教训为根据,以日常生活、现今社会之事象为例证,能近取譬,深入浅出,其中根本义有二:曰一多,曰两世界。”(锐锋《吴宓教授谈〈文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