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的高级作者群

四、《学衡》的高级作者群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泉根教授统计,《学衡》共出79期,作者共108人(《文苑》《杂掇》《附录》三栏不计),“按发表作品篇次多少顺序依次为:柳诒徵(55篇次)、吴宓(42)、缪凤林(24)、景昌极(23)、王国维(20)、胡先骕(18)、张荫麟(14)、刘永济(12)、林损(12)、汤用彤(8)、郭斌和(8)、刘伯明(7)、孙德谦(7)、徐震塄(6)、梅光迪(5)、吴芳吉(4)、胡稷成(4)、王恩洋(4)、李思纯(3)、陈柱(3)、刘朴(3)、叶玉森(3)、杨成能(3)”(《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这23名撰稿人,可以说是《学衡》的中坚。他们之中,除三人不详外,其余20人中留美、英、法、日等国者11人,其中出身清华、留学美国者6人,留学哈佛大学而又推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者5人。此5人即吴宓、胡先骕、汤用彤、郭斌和、梅光迪,也是《学衡》杂志,亦即学衡派的核心力量。其余撰稿人或为东南大学同事,或为清华大学同事或同学。23人中大师级学者简介如下: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早年研究哲学、文学,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晚年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颇有影响。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

柳诒徵(1880—1956),江苏镇江人,1901年,在南京江楚编译局,编辑教科书,多次东渡日本。1916年起,先后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国文化史》《东洋史讲义》,流传久远,享誉至今。

刘伯明(1887—1923),江苏南京人,美国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历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京高师文史地部主任、东南大学副校长兼文理科主任,1923年代理校长,同年11月病逝。

胡先骕(1894—1968),江西新建人,北大预科毕业,1912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任南京高师教授,后又入哈佛大学研究植物分类学,获博士学位。历任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40年任中正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他如吴宓、汤用彤、梅光迪等,都是学术大师,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