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诗集》内容评介
《吴宓诗集》收诗13卷。第一卷《故园集》记录作者少年时代诗作二十余首,这些诗虽有些篇章显得稚嫩,但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也足以看出少年时代的吴宓已有相当深厚的古典诗词的功底。这些诗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理解之情。如《闻学界风潮有感》:
(一)
关中称僻地,何日进文明。
未见成材器,时闻罢学声。
优柔终偾事,激哄总无名。
一暴十寒意,艰难惜俊英。
(二)
禄位居民上,出言乃失衡。
杀身宁可辱,唾面竟无情。
鞭笞良马贱,钧羽异才轻。
冲霄存正气,华岳望峥嵘。
他在诗题后自注“西安诸校罢课”。这两首诗是他对此事的理解,他既觉得学生罢课“激哄总无名”,但又对这些富有正义感的学生表示称赞,认为他们“冲霄存正气,华岳望峥嵘”。诗中表现出吴宓年少时就非常关注社会风云的变迁。
第二、三卷为《清华集》。这是吴宓诗作的第一个高峰。他进入清华,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诗情大发,诗词作品多达二百余首。他的诗内容广泛,风格高雅,不管是针砭时政、评论人物,还是酬酢写景,都不乏上乘佳作。
吴宓非常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诗人要关心民生。他的诗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在《清华集》中,很多诗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如《辛亥杂诗》(八首)、《石鼓歌》和《五月九日感事作》等都是充满着忧国忧民思想和反帝爱国情怀的作品。《辛亥杂诗》第四、五首为:
满眼疮痍剧可哀,民生吊望几登台。
万家枯骨千军血,十丈严城一炬灰。
改革今朝国已病,共和他日花方栽。
座中衮衮咸英士,拨乱谁为匡济才?
一代兴亡事已空,阽危国社例飞蓬。
迭传汉塞三边外,已陷楚歌四面中。
余孽跳梁歼未尽,强邻逼视祸无穷。
茫茫隐患谁先觉,哭向江干料峭风。
《石鼓歌》具有极强的民族忧患意识。诗人通过对石鼓的历史变迁感叹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全诗充满着青年诗人对列强掠夺中华宝物的愤慨之情:“昔见长安景教碑,碧眼眈眈涎久垂。又闻孔庙笾豆籍,半入伦敦半巴黎,吁嗟乎!典章璀璨难更数,亡羊尚幸牢可补。神州声教危若丝,几回珍重抚石鼓!”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乘机派兵侵略我国,攻占了胶州湾,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祖国的大好河山屡遭蹂躏。吴宓甚为悲愤,写下了《哀青岛》一诗,长歌当哭:
汉帝昔日好神仙,采药方士迹蝉联。
蓬莱缥缈无人到,千年东海已桑田。
蜃气楼台非虚话,黑子孤屿晴入画。
花开竞唱桃源乐,龙争忽演玄黄卦。
波澜翻覆记重重,胜朝之末海禁通。
扶桑楼船横渤海,师熸和成割辽东。
仗义齐秦迹行霸,解纷排难需酬谢。
登莱又流教士血,舆图一块成久假。
从兹华夏好扶馀,酣睡终容他人居。
虎馁狼贪深旧怨,弱小徒伤狙公狙。
四时佳节常青岛,德人喜获和氏宝。
远挹货财辟商廛,更铸铜铁坚城堡。
危楼雄堞道康庄,筚路蓝缕十载忙。
帆樯云集根据地,驰入东亚逐鹿场。
神州逸民伤禾黍,劫后此中寻俦侣。
陶朱金藏海上舟,天涯也有避秦处。
无端欧陆起战云,东海鹅鹳亦成军。
磨牙吮血纷拏掷,羽檄交驰日夕闻。
兵戈夜半飞空渡,藩篱终破金汤固。
换羽移宫总断肠,披发伊川愁返顾。
吁嗟乎,
廿载山河易主三,天运茫茫未易参。
螳螂臂断无馀勇,即今大陆尚沉酣。
圣地渊源称齐鲁,一例蹂躏成赤土。
鲸吞蚕食后患多,珠崖已弃难完补。
第四卷《美洲集》,收录诗人自1917年到美国留学至1921年归国期间的诗,此卷收诗最少,除长诗《太平洋舟中杂诗》外,还收录吴芳吉诗一首,陈寅恪诗两首。
第五卷为《金陵集》,收录诗人1921年至1924年在南京时的作品。此时,吴宓最大的事是与同仁创办了《学衡》杂志。这一卷里,与前几卷不同的是译诗较多,可以看出,诗人急于将在海外学到的知识介绍到国内,这同他创办《学衡》的目的是相通的,其中较好的译诗有《译牛津尖塔》《译赫里克古意》《译安诺德挽歌》等诗。
第六卷《辽东集》,收录诗人1924年到沈阳东北大学外文系任教时的诗作。
第七卷《京国集》(上),收录诗人1925年重返清华之后的诗作。
第八卷《西征杂诗》,诗人在序中说他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月,由北京赴西安,住了十多日。此时正值军阀吴佩孚部将刘镇华围困西安刚结束之时,诗人去探望父亲,并迎接好友吴芳吉,往返约40天。“行途及在西安之所闻见,辄以诗记之。作成率易,未久思索,切实描叙,不务词章,共得百零五首,合为一篇。”“可云篇中无一字无来历。”这些诗集中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极大关怀,犹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诗人描述了自己一路所见所闻,如到渭南后所写的第四十四首:
未见围城饥病苦,先尝秦地饼汤糕。
莼鲈风味儿时忆,华屋邱山梦里遥。
训俗三章白帖在,募兵几处红旗飘。
牙厘设税烟公卖,盈市喧阗近岁朝。
第四十五首:
今来重过新丰镇,却忆唐时折臂翁。
板荡陵夷伤国病,转输劫掠叹民穷。
鸿门高会碑犹在,垓下悲歌事已空。
健士朱颜习步伐,古今赢得几英雄。
第四十九首:
日午森严见古城,名都千载此西京。
已行驿路三千里,来叙天伦七日情。
睹面应惊发种种,投怀恐有泪盈盈。
敝裘尚是严亲制,寒暑流年十五更。
第九卷《京国集》(下),收录作者1927年后在清华园任教时的诗作,里面较好的篇章为《落花诗》(八首)。陈寅恪评价说:“后四首甚好,远胜前四首,此上宜再加修改,然中有数句甚妙。后四首气势尤佳。”
第十卷《南游杂诗》,收录作者1928年暑假南游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所作诗歌。诗人曾三度赴杭州游西湖,会见柳诒徵等故友,此行作《南游杂诗》九十六首。
第十一卷《故都集》(上)所录诗,抒写自己情感生活的诗较多,诗风委婉沉郁,足见感情生活给诗人造成的痛苦。其中有几首写到他夜不能寐的苦恼,真切感人,如《十月八日夜枕上作》(一):
月冷风高黯不眠,新愁旧恨两相煎。
丝柔忍断垂杨缕,潮逆独撑上水船。
蜃市人间错久铸,素娥终古梦难圆。
坐忧病废违初志,已觉澄怀愧昔贤。
《解脱》:
回首乍如酒醒时,超离境地一凝思。
身犹多事宁增累,理未全通敢效痴。
万古遗痕污白璧,诸天色态染纯丝。
微生短梦倏将尽,绞脑回肠空尔为。
《失眠》:
失眠纵酒又增愁,竟拼微躯掷逝流。
世弃方知真理贵,情多独叹此生休。
高文冥漠存心想,小德辛勤困谬囚。
便欲乘风凌八极,羽衣仙伴共沉浮。
《写怀》:
世上原无难处事,人生确有断肠时。
读书学道曾何益,黄口白头一样痴。
拼将一死消愁尽,未许馀生有梦期。
宿孽忏除留正果,从今不作写情诗。
这些诗,抒情真切,表现出诗人当时感情生活的不顺。从风格上讲,这些诗更趋老成,语言典雅而又朴实,情感真切而又细腻。
第十二卷《欧游杂诗》,收录诗人1930年9月至1931年9月游欧访学期间所写的诗。
1930年9月12日,37岁的吴宓离开北京,去欧洲游学,他乘坐火车途经哈尔滨、满洲里、莫斯科、巴黎等地,于9月30日抵达英国伦敦,入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牛津期间,他游访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故居,访问了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12月7日结束了牛津的学习,吴宓赴爱丁堡,访司各特故居,后又访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故居。
1931年2月,吴宓先后赴法国巴黎,入法语学校。春假期间,他参加意大利旅行社,与美国女友格布士(H.L.Gibbs)同游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和西西里岛等地。4月13日到瑞士日内瓦,又拜访了卢梭故居。4月底返回巴黎,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9月,游访德国柏林,结束了欧洲之行,与爱人毛彦文等一起回国。
每到一处,吴宓都兴奋不已,尤其是漫游一些文学大家故居时,更令他诗情大发,写下了很多佳篇。《欧游杂诗》是《吴宓诗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赋诗赞美这些伟大文学家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格力量的源泉,对文学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如《游莎士比亚故乡》(二):
古寺新丹漆,中藏诗王墓。
玻窗画神仙,琴乐间韵頀。
伉俪多猜嫌,野史传琐故。
百代尚同穴,幸哉嗟此妪。
文章非天成,精力勤贯注。
意匠触灵机,笔底风雷赴。
两间留环宝,存毁归劫数。
形骸等秕糠,荣名何足顾?
1930年10月25日,吴宓与同学郭斌和、费福熊二人参观了莎士比亚故居,赋诗三首,这是第二首,描述莎士比亚墓的情景。他用“诗王”称莎士比亚,充分体现了对莎翁的崇敬之情。诗王墓在斯特拉福德的三圣寺,是莎士比亚同妻子合葬墓。莎士比亚的婚姻并不幸福,他的妻子大他8岁,是位农场主的女儿,18岁的莎士比亚选择她,更多的是出于青年人的狂热冲动与对财产的追求。因此,婚后三年他便离家去了伦敦,直到50岁才回到故乡,三年后去世,与妻合葬。遗憾的是,一代文豪在有生之年并未看到自己剧本的刊印发行。因此,莎士比亚的婚姻、著作都令吴宓心生遗憾。但诗王终于成就了身后大名。吴宓在诗后自注中说:“莎士比亚生时最不矜名,而死后名亦最大。”正是莎翁的伟大作品成就了他不朽的伟名。如《游莎士比亚故乡》(三):
更寻纪念堂,铜像瞰溪流。
眉宇憺威棱,隐含百世忧。
入门随导观,壁画映层楼。
摹拟传神态,今古列名优。
雄文极万变,人性洞深幽。
薄物明理象,常事寓机谋。
版本纷罗列,精工见校雠。
东邦译全集,摩挲增吾羞。
前四句写纪念堂的外景,突出莎翁的铜像。紧接着写进入纪念堂内的情景,墙上有莎士比亚戏剧内容的壁画和几百年来扮演莎士比亚戏剧的著名演员的肖像或剧照。之后是吴宓对莎士比亚剧作的译介。莎士比亚的伟大剧作表现出人生历史的种种变化,蕴含着人性的思辨,可称得上千古雄文。末四句写纪念堂里摆放着种种版本的莎翁作品,特别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坪内逍遥(1859—1935)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令吴宓甚感羞愧。他在诗后自注中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坪内逍遥氏译莎氏全集为日文,近已完成,印行,特以一部寄赠本堂陈列。司事者疑予等为日本学生,举以相询,未知支那文译本何日可成,滋增予等之愧也。”身为中国的外国文学教授,翻译莎翁的作品本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吴宓为此感到羞愧,这不也正是在旧中国战乱贫穷使一代有志于完成此项大事而不得实现的人们共同的羞愧吗?
在英国的文学圣殿中,除了莎翁,最令吴宓陶醉的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他的《牛津雪莱像及遗物》(三首)诗如下:
(一)
少读雪莱诗,一往心向慕。
理想入玄冥,热情生迷误。
淑世自辛勤,兼爱无新敌。
解衣赠贫寒,离婚偕知遇。
至诚能感人,庸德或失度。
暴乱岂终极?风习仍闭锢。
到处炭投冰,徒令丹非素。
天马绝尘驰,驽骀惭跬步。
(二)
君身有仙骨,容色何韶秀。
急盼若不宁,坐此非长寿。
君诗妙音节,凄婉天乐奏。
流动变态多,月露风云逗。
君爱如赤子,求乳母怀就。
灯蛾身自焚,列星灿如绣。
君名似水清,长流同宇宙。
狂童遭斥革,殊荣国学授。
(三)
雕工技入神,美琇状浮尸。
画像悬讲堂,诸生瞻容仪。
书馆存遗物,手稿万金资。
古籍相伴溺,表带胸前垂。
玛丽结同心,绣盒藏发丝。
一见成知己,弃家径追随。
噢咻慰痴魂,铅椠序遗诗。
皎皎天边月,常圆何盈亏。
这三首诗,洋溢着吴宓对雪莱的崇敬之情。他赞美雪莱的诗作,更赞美他真诚的爱。他在诗后自注中写道:“此诗三首,则简括叙论之,雪莱于1814年6月8日始遇玛丽,7月28日偕玛丽同逃至瑞士,次年2月生一女孩。1816年12月初旬,其初娶之妻哈里爱投河死,是月雪莱与玛丽正式结婚。最近始发见雪莱致哈里爱书函十通,由是雪莱之功罪益明。彼盖重视真爱而不以婚姻制度为意者,故自谓虽弃哈里爱而与玛丽结婚,其心仍恋哈里爱,而望三人均能快乐。雪莱之意因诚,惟哈里爱则不省,径寻短见,可伤哉!”“雪莱一生恋爱虽多,精神甚苦,然与其第二妻玛丽则相爱甚深无间。”由此可以看出,具有浪漫诗人气质的吴宓对雪莱的感情世界是多么理解,以至于他不自觉地追寻雪莱的人格,给自己的感情生活造成很多波折。如他在《徐志摩与雪莱》一文中说:“我那时沉酣于雪莱诗集中,以此因缘,便造成我后来情感生活中许多波折。”
以上录诗,仅《欧游杂诗》中两篇,这组诗佳作甚多,特别是对研究欧洲文学的读者颇有益处,如在法国所作的《巴黎庐森公园》《巴黎观茶花女剧》,在意大利所作的《登山望罗马全城》,在瑞士所作的《日内瓦湖》(五首)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吴宓漫游欧洲,处处抒发情怀,连缀成章,正是读书与漫行的极致结合。
第十三卷《故都集》(下),主要收集诗人1931年底到1934年间的诗作。1931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死于空难,文学界为之恸哭。12月6日徐志摩的生前好友在北京大学为他举行追悼会,吴宓在追悼会场作挽诗《挽徐志摩君》,载12月14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也是他《故都集》(下)的第一首:
牛津花园几经巡,檀德雪莱仰素因。
殉道殉情完世业,依新依旧共诗神。
曾逢琼岛鸳鸯社,忍忆开山火焰尘。
万古云霄留片影,欢愉潇洒性灵真。
《故都集》(下)更多地反映诗人情场失意之后的烦恼、忧伤、感怀,体现出他真诚坦荡的诗风,如《吴宓先生之烦恼》即是很有特点的一首。
本卷最受诗界盛赞的是他根据古希腊《荷马史诗》等所载故事,写成的五言长诗《海伦曲》。此外,《空轩十二首》也是本卷佳作之一。吴宓在诗后自注中说:“题云《空轩》固亦可概喻予之生活情景。然空轩实有其地,即予所居清华园西客厅,又号为‘藤影荷声之馆’者是。义山无题,郭璞游仙,非其比也。全篇结构,第一首总起,第六、第七两首自叙,前半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正面主题,一人(海伦)一事,后半第八至第十二首,则每首一人,旁衬并列,语有分寸,悉本真实,理近玄虚,情则切挚。”吴宓所谓的海伦,即他终生爱之最深的毛彦文,为她,吴宓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她的另嫁他人,令吴宓痛不欲生,由《空轩》诗的感伤情调即可看出:
空轩十二首 之一
空轩冷月对梅花,往事回环梦影斜。
始信情场原理窟,未甘术取任缘差。
书成玉女堪为伴,尘海汹涛好泛槎。
收拾闲心归正业,已忘身在况思家。
空轩十二首 之三
利剑穿胸丝解棼,飞书一纸动星文。
苦行痴爱谁如我,天下英雄有使君。
复壁帷镫伤鬼影,图穷匕现散疑云。
渡河忽奉金牌诏,辙乱旗翻帅夺军。
由这些饱含感伤情怀的诗篇,可以看出吴宓的情真意切,毛彦文的离去给他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吴宓在《吾生一首》一诗中概括自己“吾生碌碌无长技,稍读中西贤圣书”。诚然,他一生不求官,不贪财,堂堂正正,勤勤恳恳,朝夕与书为伴,确实表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最后,让我们以吴宓的《自题诗集》作为评价《吴宓诗集》的结语:
心迹平生付逝波,更从波上觅纹螺。
云烟境过皆同幻,文锦织成便不磨。
好梦难圆留碎影,慰情无计剩劳歌。
蚕丝蛛网将身隐,脱手一编任诋诃。